1.4 研究问题
上文通过对流散华裔媒体、媒体与全球化相关理论的批判性分析,呈现出以下两种彼此相关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流散华裔媒体研究愈发强调对全球化趋势的关注以及对媒体与全球化相关理论的借鉴,主张以批判视角分析全球流散华裔媒体网络中本土与外域媒体产品的影响力的消长趋势,以及与流散华裔相关的意义生产活动。
另一方面,媒体与全球化理论关于媒体与文化流动现象的阐释框架,经历了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混杂”的变化过程,愈发关注广泛存在的“全球本土化”现象,例如在以亚洲为代表的地理—文化区域内部,日本、韩国等文化主体因媒体流动而产生的文化间性。
整合以上两种趋势可以发现,当前的流散华裔电视媒体研究正呼唤一种着眼于亚洲区域间媒体流动与文化间性、关注地方层次媒体文化实践与受众意义生产的新趋势。而文化接近性作为一种关注“全球本土化”之本土权力维度的理论,正可为上述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支持。
综合文化接近性的理论内涵以及此前学者关于“全球流散华裔媒体”网络的分析,学者关于亚洲流散华裔电视的研究已形成如下假设(Sun & Sinclair,2016):
第一,在全球本土化语境下,亚洲流散华裔电视已形成从全球到本土多个层次的节目来源网络,各地文化产品相互竞争,并对本土产生影响。
第二,由流散华裔电视媒体制作的本地节目因具备与受众之间的文化接近性,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时段逐渐向好。
第三,流散华裔电视媒体进口自相近语言—文化区的节目因具备与受众之间的文化接近性,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时段逐步向好。
第四,在亚洲流散华裔电视网络中,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作为传统华语影视文化中心的影响力日益式微,中国内地影视文化对流散华裔及其媒体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基于上述假设,本研究在逻辑上以“马来西亚华语电视”为研究对象,以“全球本土化”为研究语境,以“文化接近性”为理论及方法论指导,旨在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历史变迁过程的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在其播出渠道、节目数量、节目内容上经历了怎样的历时性变化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第二,在全球本土化语境下,产自马来西亚本地、中国、新加坡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语节目,在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的播出呈现怎样的历时性变化趋势?当前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更倾向给予哪种产地、类型的华语节目更多的播出时间与更好的播出时段?是否及如何出现了中心转移?
第三,当下马来西亚华人在对华语电视节目收视偏好的自我言说中,如何表述与不同文化地理层次的华语节目之间的文化接近性?这些表述如何与其文化资本及文化身份认同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