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发展历史重建:中国烟草传播与中式烟斗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烟草文化不同于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是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中的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这种文化的个性和特质体现在烟草生产、消费的全过程。研究烟草文化,特别是建设现当代中国烟草文化,离不开对烟草发展历史、烟具发展历史的研究,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四川中烟组织开展的“中国烟草传播与中式烟斗文化历史重建”研究,对引导社会和民众科学、客观、理性认识中国烟草与烟文化发展历史,营造理性控烟环境,促进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提升烟草行业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烟草发展历史重建——中国烟草传播与中式烟斗文化》一书分为三大部分,在整体结构上有着清晰的脉络:第一部分,它回答了原产美洲的烟草是如何通过西班牙、葡萄牙的大航海事业扩张到了中国沿边和沿海地区,并给出了具体路线和大致时间,指明了中国烟草传播海外路径的起始;第二部分,它将烟草进入中国后的传播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重点解答了烟草在启蒙阶段、普及阶段的传播路线与时间;第三部分,它重建了三类典型中式烟斗——旱烟斗、水烟壶和鼻烟壶发展的历史脉络,提炼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中式烟斗医学文化、烟趣文化、礼俗文化、青楼与闺阁文化等。

完成上述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存史、存实,以大量的原始资料重建烟草传播和烟草文化历史,更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展现出积极的批判和创新勇气。例如,在烟草传播到中国边境的路线与时间重建过程中,撰稿人敢于突破依据中国历史典籍的关于烟草“内源学”与“外源学”的“内循环”陷阱,以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将西班牙、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扩张历程,葡萄牙征服非洲、印度洋、马六甲,渗透远东,巴布尔征伐印度,中国联通海外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与烟草传播路径结合起来,在遵循历史事实与逻辑必然的过程中,回答了中国烟草来自哪里,同时理清了烟草抵达中国边境的不同路径和时间范围;在中国烟草启蒙阶段的传播路线与历史重建中,撰稿人利用16世纪与17世纪初国内零星的烟草医学记载、历史典籍定位了烟草在不同地区的规模种植时间,借助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国内路线,以及海盐商路、运河粮路和移民活动路线与这些烟草种植区域的联通路径,构建出烟草在中国国内的启蒙传播路线与时间。至此,一张涵盖欧洲、美洲、非洲、印度洋、太平洋、亚洲,以及中国国内不同区域的烟草传播历史网络图景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撰稿人敢于突破窠臼,对烟草传播脉络和烟草商业扩张脉络进行科学统合的重要成果。

烟草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医疗效果的草本药物,一进入中国就得到了传统中医学的高度重视;“质轻而价昂”让其迅速成为远途贸易商人们所钟爱的商品物资,两者的追捧促进了烟草的启蒙与扩张。烟草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在于它的成瘾性特征、医疗效果以及舒缓精神压力的作用,更在于其“烟趣”带来的文化娱乐享受。“烟以趣胜”,独具中国特色的烟斗文化即为烟趣之一。探寻中式烟斗文化,探寻中式烟斗发展的历史脉络、形制、发展过程,特别是传统烟斗、烟草烟丝的制作工艺——这实际上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感受烟草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爱恨交织。探寻烟草医学文化、礼俗文化、青楼文化,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烟文化的水乳交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中国烟草传播与中式烟斗文化历史重建,反映了5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各领域的文化发展,又与当前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联系,给人以启迪:

其一,关于控烟政策制订。烟草进入中国伊始就存在争议,在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下,烟草与“粮棉蔬谷”相比非生活之必需,禁烟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也更容易赢得道德上的支持。本书举出的乾隆年间禁烟酒的史实以及形成的最终决策,对当前控烟政策的制订仍具有参考价值。正如直隶总督孙嘉淦所言,1739年直隶地区的禁烟酒之策犹如“以饮食之故,举万千无罪之人,驱而纳之桁杨捶楚之下”,实施的效果犹如“夺民之资财而狼藉之,毁民之肌肤而敲扑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禁烟酒之小事几乎酿成动摇国体之大事。惊骇之下,乾隆最终接受了江西巡抚陈宏谋的建议,采取了“搁置争议、道德劝说、引导发展”的控烟政策。《尚书》云:“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乾隆年间禁烟的历史教训启迪我们,对于今天的非理性控烟言行仍要保持清醒的判断。

其二,关于烟草产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烟草进入中国的艰难历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明朝的禁海政策。虽然对外贸易、海上贸易受到严重干扰,但仍然未能阻止跨区域、跨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烟草传播,直接恶果是非法贸易取代了合法贸易,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众利益。殷鉴不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烟草行业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打破政策藩篱,积极作为,培育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促进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

其三,关于烟草流行的认知。在烟草进入中国的16世纪初叶,中医“丹溪学派”就对其热毒性带来的不良医学后果展开了广泛论证,将其视为一种完全有害于健康的热性物质。但面对“滋阴”理论不能有效治疗的各种疑难杂症,部分江浙医家开始尝试采用烟草,特别是张景岳创立“温补学派”后,烟草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疗效的药物得到越来越多医学家的认同和推崇,日常吸烟行为随之上升到养生的高度,解除了人们健康之忧,传统中医学的认可为烟草的普遍流行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约束下,烟草的吸食、使用行为得到了规范,融入尊长及幼、馈赠与宾礼、婚恋等中国优秀传统礼俗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烟草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烟草优秀传统文化,克服中国烟草发展与烟草文化认知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撰稿人秉持推动新时代烟草行业文化建设、助推烟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情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完成业务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世界烟草历史、中国烟草历史与烟具文化史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资料瀚如烟海,语言涉及中文、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等,领域涵盖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史、中外交通史、外交史、战争史、商业史、移民史、宗教史、艺术学、气象学、地理学、医学、影像学、文学等,时间跨度500多年,耗费20余年从未停息,终于完成了这一件艰苦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其知识的广博和匠心值得钦佩;这是四川中烟长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佐证,四川中烟党组的倾力支持值得肯定。

最初看到本书时,我感觉它旁征博引、信息量大,有许多读者很难见到的世界烟草历史、烟草医学、明清宫廷档案资料,以及最新的考古信息等,珍贵而罕见;仔细阅读之下,领略了本书的魅力,犹如倾听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中国烟草和中式烟斗发展历史,通过一件件生动的历史故事,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烟草文化知识,步入了烟草文化认同之旅,趣味性、可读性强,毫无阅读历史文献的枯燥与排斥之感;认真思索之下,发现本书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科学,论据充分、扎实,论点突出、鲜明。本书的出版,对了解中国烟草传播和烟斗文化发展历史,领略烟草文化风采,促进烟文化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倡导者和文化志愿者,见此佳作,倍感欣慰,乐而序之!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

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教授

郑晓幸

2022年3月18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