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山楼
匾额:
看 山 楼
原为同治癸酉(1873)归安吴云书,今吴木补书。吴木,1921(一曰1920)年生,名彭,祖居浙江崇德。其祖父吴滔为同治间著名山水画家,父亲吴待秋擅山水花鸟画,为海派名家。木幼年随父自上海迁居苏州,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苏州“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
当年在这里可以远眺上方、七子山,近看南园溪流村落、园外曲池泻碧,俯视楼下翠竹环绕,充满山野情趣。
“看山”取“日里看山”“看山是山”的禅宗公案。出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青山惟政禅师讲的是悟道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刚刚步入禅门,似懂非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凭着自己摸索出的一点经验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左看右看越看越糊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指达到彻悟境界,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修炼到这种水准。日里看山,清清楚楚,指佛法大意,明明白白,体现了禅宗境界论,即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
苏轼《三月二十九日》:“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元虞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宋元人诗中,旷达恬淡,禅意浓溢。唐柳宗元曾描述过心神与自然冥合的乐趣:“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潭西小丘记》)“看山楼”三字题额,揭示的正是这种意境。
按:宋荦重修沧浪亭前,沧浪亭一直建于水边,宋荦将亭子移到山上,山南的明道堂、名贤祠挡去了沧浪亭西南的视野,故此楼是作为“补救”的建筑。楼北借水面,南借田野(南园为城中农田),远眺石湖以西,本为借景妙笔,惜今因近处高楼林立,看山之意已荡然无存,妙处已难与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