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道堂
匾额:
明 道 堂
顾廷龙书额。顾廷龙,当代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为南朝苏州著名画家、史学家顾野王之后裔,其父竹庵公为苏州著名书法家。顾廷龙仰承家学,学植深厚,书法正、草、隶、篆样样精能,尤擅楷书和篆书。其楷书体态平和,筋骨内含,点拂之间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篆书线条紧涩厚重,气势雄浑苍茫,用笔方圆兼施,熔金文诸体于一炉,韵味高古而婉丽多姿;行书结体宽博,气度雍容典雅。
额名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苏舜钦所明之道,是指离开了充斥浮沉得失的官场后悟到的人生之道,即身心舒服,没有了官场的烦恼;看到和听到的都赏心悦目,“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可以“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这就是自己战胜自己,摆脱烦恼之道。宋人常常内在地检点自己的生活,深沉地探究自己的得失,因而也更着意琢磨自己的情绪意致。苏舜钦颇有“兼济天下”之志,被诬削职之后,对往日的官场生活做了深刻的反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宋人爱议论,所议之“道”,大多涉及当时的政治生活。堂额颇具宋代诗文特色,并与沧浪亭的质朴风格也甚为相契。
楹联之一:
百花潭烟水同清,年来画本重摹,香火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
万里流风波太险,此处缁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即游仙。
原为同治甲戌(1874)小春全椒薛时雨题,仁和(今杭州)吴恒书,今由吴进贤补书。薛时雨(1818~1885),字蔚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清咸丰进士,知嘉兴县,有治绩,官至杭州知府。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旋改主江宁尊经、惜阴书院。吴进贤(1903~1998),字寒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生于安徽歙南里河坑,定居苏州。能诗文,工昆曲,精书法。其书法于汉隶最工,识者称其用笔苍劲沉着,用墨润枯适度,点画稳健扎实,结体生动有姿。
出句并写杜甫和苏舜钦,两人均字子美,得以并祠。百花潭在成都市西七里,是杜甫草堂所在地。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烟水,是《华严经》中描写的胜景,此借指沧浪胜迹。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第三次重修沧浪亭,此联撰于同治甲戌(1874),故称“年来画本重摹”。古人盟誓多设香火告神,佛家因称彼此契合为“香火因缘”,好像前生已结盟好,故在今生得以逾分相爱,此指杜子美和苏子美两人。杜甫,号少陵,故称“杜少陵”;苏舜钦,晚年授湖州长史,故称“苏长史”。出句据史抒情,突出一湾流水足可濯尘,暗寓迁谪之感。
对句议论抒情。西晋左思《咏史》诗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此处“风波”寓指政治风波。封建士大夫文人在遭到贬黜或失意之后,都有“要路多险艰”之感,会像东晋陶渊明那样“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希望隐于“城市山林”,过“乐逸无忧患”的闲适守志的赛神仙生活。联语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
楹联之二:
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余闲,清兴南廔追庾亮;
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刺船径去,遥情沧海契成连。
清郭伯荫撰联,吴进贤补书。
藏典抒情联。出句用晋庾亮南楼赏月之典。庾亮是晋明穆皇后的长兄,尝为江荆豫州刺史,治南昌,曾于秋夜气佳景清之夜,与僚属殷浩、王胡之等登南楼赏月,吟哦戏谑,竟夕任乐。南廔,即南楼,旧址在武昌黄鹤山上,宋时为著名的登临胜地。陆游《入蜀记》载:“制度闳伟,登望尤胜。”后江州州治移浔阳,好事者遂于此建楼名庾公楼。“判牍”,文体名,用于判决司法案件方面的文字。此言封建士大夫们纵情山水的雅情逸兴,颇有魏晋名士风采。
对句用《沧浪之歌》意及伯牙仙岛学琴之典。成连是春秋时代著名琴师。《乐府古题要解》载:“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成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而返。伯牙遂为天下妙手。”这里讲的是中国艺术家与大自然的关系。我国艺术家向来重视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主张融人类的最佳文化和自然的最佳精神于心底,思想必须超脱功利,胸襟必须宽旷,精神要深深地沉浸在山水和其他自然物象之中。伯牙到了蓬莱仙岛,接受了自然的精神洗礼,移易情感,在人格改造的基础上,艺术才臻妙境。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曾这样描写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精神洗礼:“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这是中国艺术家创作时陶融自然的一种心态。作者藉以表达向往大自然精神洗礼的心志。全联紧扣沧浪水园特色和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反映了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热爱大自然的艺术情趣。
联语将写景、用典、抒情融成一体,婉曲有致,余音袅袅,有不尽之韵味。
楹联之三:
三秋刚报赛,休辜良辰美景;请先生闲坐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
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都来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
今为亚明书。亚明(1924~2002),生于安徽合肥,祖籍江苏苏州。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后改名亚明。历任无锡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中国画版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江苏巡抚徐士林撰于乾隆四年(1739)。徐士林曾在沧浪亭设宴款待士绅,教育人们要节俭。三秋刚完毕,别辜负了良辰美景,请诸位先生来闲坐谈谈,了解一些地方的士习民风的来路沿革。簋,是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内方外圆曰簋,以盛黍稷。”《诗经·秦风·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五簋句,指少量食物可以留客了,没有必要张灯结彩;让百姓们都来看看,平时竞奢斗靡,哪个对哪个错?意思是要官吏自己带个好头,方可教育消弭地方上的奢侈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