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导读(上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孔子与《易传》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又作了《易传》十篇来分析《易经》的哲学意义。这样一来,完整的《周易》就形成了。班固《汉书》继承完善了孔子《易传·系辞》、司马迁《史记》的观点,将《周易》的形成作了细致的说明: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

班固将《周易》的形成过程分成了“三古”即上古、中古和下古三个时期。上古时期,伏羲创造了八卦。中古时期,周文王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为六十卦作卦爻辞。下古时期,孔子晚年作《易传》。孔子、司马迁、班固的说法在后世影响很大,尽管从宋代开始就有欧阳修等人怀疑这个观点,但在中国古代一般都认同这个成书过程。

在孔子的时代,《易经》占卜非常流行,当时的君王、诸侯、士大夫、巫史等都喜欢利用《易经》来判断吉凶。现存《左传》中提到《周易》的就有十九条,其中十六条都是关于占筮的。这就很能说明,《周易》在春秋时期主要是用来占卜的。只不过,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挣脱《易经》占卜的束缚,注重从思想义理,尤其是注重从占卜者主体的道德修养来分析吉凶祸福了。比如《左传》襄公九年(前564)记载了一个占卜实例,这个例子常被后来研究《周易》的学者引用,具体内容是: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穆姜是鲁成公的母亲,她与鲁国大夫叔孙侨私通,并打算和叔孙侨发动叛乱,阴谋推翻鲁成公的统治,让叔孙侨来当国君,但是政变失败了,叔孙侨被驱逐出国,穆姜本人也被囚禁。这个时候,穆姜感觉自己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于是就用《易》为自己占了一卦,想看看前途如何。得到的卦是《艮》卦,《艮》卦象征着山,有“停止”的意思,所以,预示着穆姜将要待在这里。当时的史官为了讨好、安慰穆姜,从变卦的角度作了分析。因为当时占卦,一般要用蓍草得出两个卦,一个是本卦,一个是变卦。史官认为,尽管穆姜得到的本卦即艮卦有“停止”的意思,但是变卦是随卦。他认为,《随》卦的卦象是下震上兑,有走动的意思。另外,卦辞也说“元亨利贞,无咎”,预示着会大吉大利,没有任何祸患。穆姜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谋反属于滔天大罪,不可能那么简单。她就从个人的行为和道德出发做了解释。她说尽管随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无咎”,是个大吉大利的卦,但这需要美好的德行和道义的行为才能“无咎”。而自己作为王后,一来不恪守妇道,二来还与人策划政变谋反,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会“无咎”。没有德行反而拥有好卦,看来大祸要临头了。果然,穆姜就死在监狱里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孔子之前,《易》占卜的权威性就已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人们更加注重《易》所蕴含的德性因素。孔子撰写《易传》就是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孔子看来,吉凶祸福都是人自己造成,相信天命、迷信占卜没有前途。所以孔子结合西周、春秋以来的《易》思想和当时人的观念,就整理、诠释了《易》。

孔子之后,《周易》就变成了哲学书,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专门用它来占卜算命了,而是借助它探讨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如老子就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荀子也有句话很经典:“善为《易》者不占。”即是说真正了解《周易》的人,就明白了吉凶祸福发生的规律,命由我立,事在人为,就不会再迷信占卜,听天由命了。到了汉代,《周易》因为讲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所以被列为群经之首,地位提升了。从此之后,它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思想、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这些都与《周易》有关系。可以说,《周易》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学术思想的基石,了解《周易》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