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最小阻力之路

一旦你创造出一个新的结构,你的生命就会兴起一股全面性的动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样,帮你达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路是怎样形成的

波士顿是我的故乡,去过的朋友常问我:“当年他们是怎样规划道路的?”波士顿看来似乎没有都市规划可言。城里的道路都是用既有牛径拓建而成的。

但是,这些牛径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地面上移动的牛总是挑最容易的路走。当牛看见前方有一座山丘,它不会对自己说:“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闯过去。”而是会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许还会避开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换言之,山路的结构会决定它的行为。

每当牛通过同样的区域,路就会变得比上一头牛经过时更容易走,因此一条牛径慢慢成形了。

山路的结构造成了牛在移动时的固定行为模式。结果,波士顿的城市样貌居然是17世纪的牛走出来的。

顺势而行

一旦某个结构形成了,能量就会沿着这个结构的最小阻力之路往下传递。换言之,能量会沿着最容易的路线前进。

这一道理不只适用于牛,也适用于整个自然界。河水悠悠,流动时何尝遭遇什么阻力?当风吹过曼哈顿的水泥丛林时,也会经过最小阻力的路径。还有各种电流,不管是在灯泡这种简单设备上,还是在最复杂的电脑里,走的也是最没有阻力的路径。

如果你看过慢动作摄影术拍出来的人行道影片,就会发现行人在忙碌街道上走动时的模式──他们会避免挡住彼此的路。有时候行人最省力的路径是一直往前走,有时候是靠左或靠右,有时候是走快一点,有时候则是放慢速度,或者稍待片刻。

无论如今你走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里,当初一定是沿着最小阻力之路走出来的。

生命的三大洞见

这本书建立在三大洞见的基础上。第一个洞见是:你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而且我们都一样──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界的其他事物。

也许你想改变某些生活领域里的流动方向,例如饮食习惯、工作习惯、与人交往的模式、对待自己的方式,还有你对于生活的态度。虽然你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改变习惯,但你会发现,自己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行为模式或态度。这是因为你的人生已经被决定了,而挑选最小阻力之路是你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

另一个洞见也十分重要: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就像波士顿周遭的地形决定了牛的最小阻力之路,河床决定了河流的路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种结构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河水经过,河流的结构都是一样的。

也许你几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生活里有结构存在,也不知道它们深具影响力,理所当然地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许多人每天以一样的方式过活,却又常常感到无力与挫折。他们企图做出重大决定,改变自己的情感生活、职业、家庭关系、健康或是生活品质,却在不久后发现,他们又回到了老地方。他们又开始遵循那些根深蒂固的旧有模式。

也许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些表面上的改变,但不知为何,似乎没有实际上的改变。他们知道人生不只是他们所体验的那样,但却不知道如何创造想要的人生。

如果河床始终没有改变,河水就会持续沿着它的路线流动,因为那是最自然的行进路线。如果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不变,你很有可能只能遵循人生的既有方向前进。

第三个洞见如下: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就像工程师可以借由改变河道地形来改变河流的路线,让河水按他们的意愿流动。因此,只要改变你的基本生活结构,你也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此外,一旦你创造出一个新的结构,你的生命就会兴起一股全面性的动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样,帮你达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事实上,如果生活的潜藏结构能有适当改变,最小阻力之路唯一能够带着你抵达的地方,就只有你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

这三个洞见所衍生出的指导性原则是:你可以学会找出决定人生的潜藏结构并改变它们,如此一来,你就能创造出自己真正想要创造的东西。

何谓“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每一部分如何在与彼此及整体关联的情况下运作。举例来说,人体结构指的是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大脑、心脏、肺脏、血细胞、神经与肌肉等等,还有在彼此关联同时也与身体整个有机体关联的情况下,各个部分是怎样运作的。

针对巴克敏斯特· 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所提出的“综效几何”(Synergetic Geometry)概念,艾美·艾蒙森(Amy C. Edmondson)在她写的《诠释富勒》( A Fuller Explanation )一书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思考是把众多事件予以孤立,而“理解”则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理解是一种结构”,富勒宣称,因为它意味着把事件之间的关系找出来。

医生学会了用结构的观点来思考人的身体。外科医生考虑的不只是生病的器官,也必须顾及整个身体的健康与存活。在开刀时,他们必须把血压、脑波、氧气摄取量、细菌数量还有过敏反应等都考虑进去。

把水倒进玻璃杯时,你一样也要进行结构性思考。结构元素包括玻璃杯、水、控制水流的水龙头、你想倒多少水进去,还有杯里已经有多少水。

当你倒水时,你有一个目标:把你希望的水量倒进玻璃杯里。你也意识到当下的情况:杯里有多少水。如果杯子里的水比你想要的水还少,系统就出现了差异。

为了弥补这一差异,你必须把水加进去,做法是控制水龙头。当现有的水量接近你想要的水量时,你会慢慢把水龙头关起来,让水流速度放慢;当现有水量与你想要的相当时,关上水龙头,就此消弭差异。

倒水的动作也许只需要几秒钟,但是在那短短的时间内却有一个结构系统在运作,所有的系统元素都牵涉其中。

万物都有一个潜藏的统一性结构。某些结构是物理性的,如桥梁、大楼、隧道与体育场。某些结构是非物理性的,如小说情节、交响曲的形式、电影的戏剧性律动,或是十四行诗的结构。不管是物理性或非物理性的,任何结构都是由相关的各个部分构成。当各个部分相互作用时,一个趋势就此形成:一种趋向于运动的特性。

结构蕴藏动力

每个结构内部都带有一种趋向于运动的特性,也就是从某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的趋势。只是有些结构比较容易移动,有些则倾向于保持静止。一个结构之所以倾向于保持静止,是因为内部的组成要素彼此牵制。与砖头相较,轮子趋向于运动的特性更高。车子的运动倾向也高于摩天大楼。轮椅高于摇椅,摇椅高于沙发。

移动的趋向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是潜藏的结构。

结构决定行为

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洞见之一,就是“结构决定行为”。有怎样的结构,结构内部就会出现怎样的行为。

下次有机会走进一栋大楼时,你可以注意一下大楼的结构如何决定你的行进路线。尽管在大楼里你有好几种方式可以抵达你想去的地方,你的行动仍然受制于大楼的结构。你不能穿墙,只能沿着走廊前进。你不能从窗户进房间,而是开门。你不能从某一楼跳到另一楼,只能走楼梯、电梯或手扶梯。

与此相似,你一生中的某些基本结构也会决定最小阻力之路。对你影响最深的结构由你的欲望、信念、假设、抱负与客观现实结合而成。

当你从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人生时,最重要的是你不能把结构观点与心理观点混为一谈。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状态,如果这是一本心理学理论的书,那我们必须考虑的,也许是你的思考机制。这年头有许多形态的心理学理论与假说,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主题:人类。

但这不是一本研究人类思维、心理或行为的书,而是研究结构的书。我们思考的是结构本身对于人类行为有何影响。

结构的研究独立于心理学研究之外,也与它不同。当我们开始理解结构的运作方式,并且把结构的原则运用于人类行为上面时,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别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人类的行为与其生活的潜藏结构是相符的。

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行为当然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新概念。我们的文化长期以来教我们漠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自然当成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攫取、容忍或者反对的舞台或者背景,并且现实也正是如此。

这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在太常见了,有人说它表现出人类最傲慢的一面,但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想那些人并非因为傲慢,而是因为无知,才会提倡人类对抗自然。许多人把他们的人生视为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作曲家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的隽语最能传达这种精神:“时间是伟大的老师,不幸的是,它会杀死所有学生。”

第二个原则是:某些结构比其他结构更能促成你想要的成果。结构“并不是因人而异的”。就算有人陷入某个结构中,因此尝尽痛苦、挫折与绝望,那也不是代表老天爷故意整他一个人。不管把谁摆进那个结构里,他们都会有类似的经验。

很多人认为,改变行为就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结构,其实刚好相反。我不认为人类是机械化的,相反每个人都是罕见而独特的个体,但每个人也都受制于结构的庞大影响力。谁也骗不倒“伟大的结构”。

有些结构会造成摇摆不定的状态,有些结构会把我们带往最后的目的地。钟摆就是一种会来回摆动的结构,火箭的结构则会让它达到最后的目的地,摇椅的结构让它得以来回摆动,车子的结构让它能抵达驾驶人想要去的地方。

来回摆荡的人生

有些人的生活结构导致他们来回摆荡。这些人的共同经验是往前移动,接着就会后退,然后又前进,继而再度后退。这种模式有可能持续重复,永无止息。因为受到结构影响,他们想要改变人生的企图一开始可能奏效,接着又失效,然后再度奏效、再度失效。

事实上,这些人的经验的确有所改变,只是无法持续。进步似乎只是暂时的。

我们所有人都偶尔会陷入这种结构中。然而,对于某些人而言,这却是他们的生活模式。在进步之后又被打回原来的模式中,任谁都会感到气馁。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歌曲《进一步,退两步》(One Step Up, Two Steps Back)就是想要传达这种状态。

如果你不知道这种来回摆荡的情况是某种结构衍生的,也许你会感到很纳闷,为什么你每次企图改变人生,到最后都是一场空?

许多心理治疗师常常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情况。他们提出自我破坏、自我毁灭、失败症候群等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来解释长期的来回摆荡。通常来讲,每当他们描述这种现象时,也都会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如果你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是否表示你对自己有意见?”“你为什么想要尝试打败自己?”“你为什么这么害怕成功?”“有什么是你需要克服的?”“你为什么拒绝改变?”

常见的概念是把失常行为归咎于你的内在状态,包括你的情绪、需求、恐惧、顾忌、冲动与本能等等。也许因为你与母亲之间有“没有解决的”母子问题,你才会避免与女性谈感情。也许因为你的童年创伤经验导致你害怕任何权威性的人物。也许你是因为太早断奶而变成了酒鬼。

各种解释与理论实在是不胜枚举。总之,它们全都认为是你出了问题。最常见的解决方式,则是找出问题的成因,予以补正,好让你恢复完全正常的状态。

人们往往会耗费好几年的时间与一小笔钱去试着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如果你还是一直没有成就,通常都必须找出另一个可以被归咎的问题。

如果你陷在一个会导致来回摆荡的结构中,没有任何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你。原因在于,心理学提供的方法无法解决结构问题,但行为却是因为结构而产生的。

我不是说那些方法都没有用。只是通常来讲,它们的效用都是暂时的,接着又会恢复原状。进了一步之后又退一步,然后再退一步。

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无法改变潜藏结构。

来回摆荡的速度有慢有快。恢复常态的时间可长可短,可能是一周、六个月、一年或两年。当一个人又退回刚开始出现的“问题”状态,通常会因为失败了而感到震惊与气馁。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会导致来回摆荡的结构里,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其实你只是陷在一个结构里,这让你无法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成果。

结构与创造历程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我们把不符期待的状况当成是“有问题”。一旦把它们当成问题,我们就会试着去解决它们。而所谓解决问题,就是采取行动,把问题给排除掉。可当你在创造时,却是想借着行动让某种东西诞生,这也就是你创造的东西。请注意,这两种行为的意图是刚好相反的。

当你能够进行结构式思考时,你就能提出更好且更有用的问题了。你不会问:“怎样才能把这讨厌的情况给排除掉?”而是会问:“要透过哪一种结构,我才能创造出我想要的成果?”

14年来,因为DMA 公司所提供的“创造技术”课程,我们才有办法目睹数以万计的学员改变了生活中的潜藏结构。改变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靠创造出新的结构。因为结构的改变也会让最小阻力之路随之改变,这些人才能够在生活中创造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

文明的重要发展都是靠创造得来的,但讽刺的是,大部分人所接受的都不是创造的教育。与大多数人透过传统教育体系和社会养成所学到的相比,创造历程本身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培养出创造者的传统与大部分人的养成传统完全不相同。

创造历程所利用的,是一种不会来回摆荡、直接往最后解决方案前进的结构,这样创造者才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成果。

这本书会帮助你彻底了解创造历程的传统,学会这种历程的基本结构,借此创造出你想要的结果。接下来,最小阻力之路就会带着你往自己真正希望的方向前进。

这不是一本教你解决问题的书,它的目的是要教你创造出你想要的东西。许多读者可能事业有成,但如果生活中的潜藏结构无法助力于创造,也会感到受限。当你有办法进入一种可以带来结果而非让你来回摆荡的结构,这会带来全面的成功。它能增加的不只是你成功的可能性,还能提高你成功的概率。

艺术家不懂得善用天赋

最近,我在纽约市举办了一个只限艺术领域专业创作者参加的特别研讨会。会议室里坐满了导演、小说家、诗人、歌手、乐手、雕刻家、建筑师、作曲家、画家、电脑艺术家、摄影师、平面设计师、演员与剧作家。

我之所以筹办那一场研讨会,是希望有机会跟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员合作。能跟一群早已熟悉创作历程的人在一起合作,实在是我的殊荣。

随着研讨会的进行,我却清楚地看出一个与预期不符的落差。这些厉害的创作人员大多没有把艺术领域的创作历程用于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生活,他们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当然,我还在波士顿音乐学院就读时,也没有人教我们把作曲与创造历程的原理运用在生活上。毕业多年后,我才有了一个很棒的领悟:我不只能够把我接受的教育用于作曲,也可以用它来创造我想要的生活。

如果创造历程的力量真是如此庞大,我们难免会感到纳闷:为何有那么多艺术家会遇到生活的难关?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善用自己了解的东西。

许多参加过“创造技术”课程的学员都满怀感激,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的创作人员,因为他们学会了把自己早已熟悉的专业技能用于生活上。

艺术与科学的传统如此丰富,这让它们成为创造历程的最佳训练场地。创造者知道如何塑造出那种能帮他们创造成果的潜藏结构。对他们而言,最小阻力之路开始于他们的最初概念,最后带他们走向自己所预见的结果。

历史上,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美术、音乐、舞蹈、建筑、诗歌、故事、陶艺与雕塑等作品。创作的欲望不会受到信仰、国籍、教义、教育背景或者时代的局限。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创作的欲望,但却很少人是在这种传统中被养成的。

当你开始了解生命中的最小阻力之路是如何运作的,你就等于加入了一个人类文明中最为丰富而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所涉及的并不限于艺术,它包含了你生活中的一切,从最世俗到最深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