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拯救行为上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令人上瘾的不只毒品和酒精

我是一家医疗机构的销售代表,拥有双硕士学位。在周围人眼中,我是一个工作出色、个人条件优秀的职业女性,但他们不知道,我的日子过得一片狼藉。因为购物上瘾的问题,我已经累积了近10万元的债务,我也不想这样,却总是鬼使神差地“下单”。

——购物上瘾者May

最初,我就是为了锻炼和乐趣去跑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脑子里有了一个执念:每天必须跑10公里!哪怕身体已经出现了不适的症状,我还会坚持跑,不然就觉得这一天缺了点什么。直到上周,我腿疼得厉害,医生说是膝关节部位的软骨被过度磨损。

——跑步上瘾者小K

上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上瘾,另一类是行为上瘾。

物质上瘾,主要是指烟瘾、酒瘾、甜食瘾、药物依赖等。行为上瘾与吃、喝、注射或摄入特定的物质无关,且表现形式多样,如网瘾、游戏成瘾、工作成瘾、健身成瘾、购物成瘾、社交媒体成瘾等。与滥用药物相比,行为上瘾更隐蔽,不易被发现,而它的危险之处也正在于此。

多数人知道物质上瘾的危害,也见证了毒品、酒精的危害性,认为远离它们就可以避开上瘾的旋涡。事实上,上瘾也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变化,数字时代的体验设计家们,与那些炮制上瘾物质的化学家们一样,正在炮制着令人同等上瘾的行为,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猎物”。时刻目不转睛地盯着智能手机,就是最好的注脚。

在现实生活中,严重的行为上瘾(达到需要接受治疗、无法正常生活的程度)终究是少数,中度的行为上瘾却很常见。由于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如严重上瘾那么明显和强烈,因而更容易被忽视。其实,行为上瘾的破坏力丝毫不亚于物质上瘾,因为它们的形成机制是类似的。

神经科学家曾认为,只有毒品和酒精等物质可以导致上瘾,在他们看来,行为或许可以带给人愉悦感,但那种愉悦无法上升成与毒品、酗酒相关的破坏性、急迫感。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观点。

划重点


人类大脑针对不同的体验,会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模式。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吸毒成瘾者注射海洛因时的大脑反应,和游戏成瘾者完成新任务挑战时的大脑反应几乎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强度不同。


不要觉得玩游戏、刷手机只是“爱好”,从成瘾的生理机制上来说,这些行为与吸毒、酗酒激活的是相同的大脑奖赏系统,都会让人形成“做了还想做”的习惯。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成瘾呢?

在医学上确认成瘾,需要经过严谨的诊断过程,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到。鉴于行为上瘾和物质上瘾在症状上比较相似,我们不妨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物质成瘾的诊断标准为参考,对自身情况进行一个粗略的评估:

1.对成瘾物质的摄入量或使用时间,总是超出原本的预期?

2.减少或停止使用成瘾物质后,会产生烦躁、心痒难耐的戒断反应?

3.对成瘾物质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才能达到原来的效用?

4.明知道成瘾物质的危害,依然持续使用,完全不受控制?

5.对成瘾物质过度关注,大部分时间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

6.成瘾物质给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带来了损害?

7.即使成瘾物质造成了消极后果,仍然义无反顾地沉迷?

把上述的成瘾物质替换成自己可能成瘾的事物或行为,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己是否存在上瘾的倾向。不过,还是要声明,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评估,不是绝对的诊断标准。目的在于,让大家对于行为上瘾和自身的情况多一点了解。许多问题只有意识到了,才有改变的可能,最可怕就是在无知与麻木中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