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公元前717年之东周列国(一)
公元前717年春,宋国与邾国发生摩擦。宋国的军队强势出击,侵占了邾国的田地,这一行为激起了邾国的强烈不满。面对宋国的军事行动,邾国无力独自抵抗,于是转而向鲁国寻求援助。
然而,鲁国考虑到与宋国之间的盟友关系,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选择了拒绝邾国的请求。
邾国在外交上受挫,愤慨之下,决定改变策略,转而向郑庄公求援。他们派遣使者,言辞恳切地请求郑庄公出兵,为邾国雪耻,同时承诺愿意提供向导服务。
郑庄公对宋国的屡次挑衅一直心存不满,现在终于等到了报复的机会,自然不愿错过。
于是,郑庄公以正义之名,动员郑国军队,向宋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场战争不仅是对盟友邾国的支持,更是郑国扩张势力、增强地区影响力的战略行动。
郑国的目标明确,旨在削弱宋国的实力,从而在周边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消息传至宋国,宋殇公急忙派出使者,向鲁隐公求援。按常理,宋鲁之间的联姻关系和盟友关系,几乎保证了鲁国的军事援助。
鲁隐公此次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保持中立,不愿因援助宋国而与郑国为敌。他的决定基于之前对邾国的拒绝,以及对当前局势的冷静判断。
宋殇公得知鲁国的决定后,愤怒与失望交织,他公开谴责鲁隐公的不义之举,并宣布与鲁国断绝关系。但在战争的紧迫形势下,宋殇公不得不放下个人情绪,转而寻求其他国家的援助。
他的目光投向了卫国,因为卫国与郑国之间存在深仇大恨,且宋国曾对卫国有过恩惠。
卫宣公在得知宋国的困境后,没有犹豫,立刻答应出兵相助。这一决定不仅是基于与宋国的友谊,也是出于对郑国的敌意。
郑庄公得知卫国出兵的消息后,意识到局势对自己不利,遂下令撤军,以避免与卫国的正面冲突。
在战事暂时平息之际,郑庄公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派出使臣携带厚重的礼物前往鲁国,寻求和解。
鲁隐公被郑国使臣的诚意和巧言所打动,决定接受郑国的和解提议,两国关系得以修复,重新建立起友好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717年夏季,郑庄公采取了一项策略性的外交举措,他派遣使臣前往宋国,表达了与宋桓公结盟的意愿。
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郑庄公的深层战略——逐个击破卫国的盟国,从而削弱卫国的力量,加强郑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陈国的陈桓公,作为周桓王的亲信,对郑庄公的提议持谨慎态度。周桓王对郑庄公并无好感,因此陈桓公并不认为与郑庄公结盟是明智之举。
尽管陈国大夫警告陈桓公,郑国的强大可能给陈国带来战祸,但陈桓公依然自信地认为,有周王的庇护,郑庄公不敢轻举妄动。
可惜,陈桓公的乐观和单纯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郑庄公对陈桓公的拒绝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在郑庄公看来,向陈国提出结盟是给予陈桓公极大的尊重和面子,而陈桓公的拒绝无疑是对郑国的挑衅。
因此,郑庄公决定对陈国采取强硬措施,以军事手段来迫使陈桓公屈服。
郑国大军以其强悍的战斗力和丰富的战场经验,迅速击败了陈国的军队,并将陈国国都围困。面对郑军的强大压力,陈桓公不得不向周桓王求援。
周桓王作为天下共主,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派出使臣,责令郑庄公立即撤军。郑庄公对周桓王的命令置若罔闻,继续对陈国施加压力。
就在双方僵持之际,宋国趁机袭击了郑国的长葛,并成功占领。这一突发事件迫使郑庄公不得不下令撤军,但他在对外宣称时却巧妙地表示是遵从了周桓王的命令,以此来保全自己的面子。
尽管郑军在撤退前掠夺了陈国大量粮食,导致陈国陷入饥荒,周桓王对此感到愤怒,但郑庄公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过于激进。
为了缓和与周桓王的关系,这年冬天,郑庄公主动前往周朝都城,朝觐周桓王。这是自周桓王即位以来,郑庄公首次正式朝见周桓王,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和外交策略不言而喻。
周桓王对于郑庄公之前不听命攻打陈国的行为耿耿于怀,感到羞辱和愤怒。
面对郑庄公的来访,周桓王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礼遇和尊重,反而是绷着脸,用一种冷嘲热讽的语气询问郑国的粮食收成,显然对郑庄公的到来并不感到荣幸。
郑庄公虽然心中愤恨,但在周桓王面前还是保持了克制,回答说郑国的粮食收成良好,感谢周王的洪福。
周桓王却不领情,以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讽刺郑庄公,表明自己的粮食可以留着自己吃了,这无疑是对郑庄公的一种羞辱。
面对周桓王的讥讽,郑庄公选择了沉默,随即告辞离开,心中对周桓王的不满和愤怒更加深重。
周桓王在郑庄公离去后,按照规矩应当赏赐,却故意给了十车陈米,以此来进一步羞辱郑庄公,并留下话让郑庄公“以备以后荒年用”。这一行为无疑是对郑庄公的极大侮辱,也是对郑国的不尊重。
三公之一的姬黑肩见状,站出来劝谏周桓王,提醒他郑国在平定犬戎之乱中的贡献,以及郑庄公世代辅佐周王的事实。
他建议周桓王应当善待郑庄公,以此来鼓励其他诸侯国朝见周王,为天下诸侯树立榜样。
然而,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不满和怀疑已经根深蒂固,他认为郑庄公有野心,不愿给予信任和尊重。
姬黑肩对此深感痛心,他警告周桓王,如此戏弄郑庄公,可能会导致王室与郑国的关系彻底破裂。周桓王却不以为然,愤怒地表示即使没有郑国的支持,他仍然是周王,不信天下会因此而改变。
郑庄公回到府邸后,对周桓王的侮辱感到愤怒不已。他向谋臣祭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想要拒绝周桓王赏赐的想法。
祭足却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他指出诸侯之所以尊重郑国,是因为郑国世代为周王室的卿士,现在周王的赏赐无论多少,都是天子的宠爱,如果郑庄公拒绝,将被视为与周国为敌。
祭足进一步建议郑庄公利用这次朝见的机会,向外宣扬周王的命令,声称郑国接受周王的命令,将率兵讨伐不尊重周王的宋国。
通过这种方式,郑庄公可以号令其他诸侯国共同出兵,任何不同意的国家都将被视为违抗王命。这样,即使是大国宋国,也难以抵挡接受了天子命令的各国联军。
郑庄公听后大喜,认为祭足的建议极为高明,决定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在回国的途中,郑庄公大肆宣扬周王的命令和宋国的罪责,使得人们普遍相信郑国是奉了周王之命行事。
通过这一系列的策略和行动,郑庄公不仅成功地转化了自己的尴尬处境,还巧妙地利用了周王的名义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