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滋养的陪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刘丹:与孩子一起成长

伍罡说:“养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过程。”对此我非常赞同。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

在临床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家庭,没有哪个父母不是非常努力地去培养、教育孩子的,他们花时间、花精力、花心力、花钱……各方面都付出很多,现实却常常“天不遂人愿”。孩子经受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变得焦虑、抑郁、逃避、崩溃;父母苦口婆心、恩威并施、歇斯底里、求亲告友,各种招数都不奏效,最后在咨询室里,父母开始反思——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对于父母痛心疾首的反思,对于网络上和社会中盛行的对“父母教育失职、教育失败”的讨伐,伍罡说:“其实这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对此,我更是举双手赞同!我反对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一味地批评父母、责备父母、归罪于父母的做法。在家庭咨询中,我会对父母们说:“你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个孩子的人,你们一直在做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孩子的问题没有解决,最焦虑和痛苦的,还是你们!现在,你们愿意和医学、心理学专业人员一起努力,你们是最好的爸爸、妈妈!”

在农耕时代,父母的经验,加上祖父母的经验,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储备足够多的知识去适应他们未来的社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未来的社会和孩子童年时的社会,没有太大差别。而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过去的经验却已远远不足以指导人类未来的生存,哪怕仅仅相隔20多年。现在80多岁的祖父母一辈,在自己60多岁时才开始接触网络;现在50多岁的父母一辈,在自己30多岁时才开始接触网络;而现在20多岁的孩子一辈,他们一出生就开始接触网络,呼吸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空气”,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就像一个30岁才学习游泳的人,怎么教一个从出生就每天浸泡在水里的人潜水呢?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储备啊!当无线网络、智能机器人、数字货币、元宇宙、星际旅行等崭新的事物扑面而来时,作为父母,我们心存疑虑地警惕着、小心翼翼地靠近着、手忙脚乱地适应着;而孩子们,则是敞开双臂拥抱着、张开口鼻呼吸着、打开心灵沉浸着。

除了在基本生活的某些方面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外,在更广阔的生活和社会空间中,父母只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这对于父母而言,通常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也可能是猝不及防的遭遇。

我不禁想起2017年7月我和女儿在马尔代夫潜水的经历。我和16岁的女儿都是第一次深潜,跟教练学习了两天操作方法和沟通方式后,我们一级一级地下潜,确认并适应了水压后再继续向下潜。我感受到自己耳朵特别疼,呼吸也非常别扭,好像鼻子还进了水。这时候,我注意到女儿也很难受的样子,于是想立刻冲过去帮忙。但1秒钟后,我就清醒而绝望地意识到,我没有能力帮助她——我连自己都无法搞定!这时教练出现在我的面前,跟我确认我的状态,然后跟女儿确认她的状态。在那一刻,我人生中第一次清醒地告诉自己:让专业人员来帮助女儿吧。教练带我们一起上浮到了浅一些的位置,指导我们调整氧气面罩和呼吸。等我们调整好了之后,才再次深潜。这一次,我和女儿都学会了正确的操作,也终于看到了印度洋深处无与伦比的美景——巨大的海龟、色彩斑斓的鱼类和多姿多彩的珊瑚礁。

在完全不熟悉的深海环境里,我无论多么爱女儿,都无法帮助她。作为一名母亲,我很难承认这一点——我所有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加起来都远远不够应对新的挑战。在我和女儿一起向专业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后,我艰难地面对了这一事实,并高兴地发现,我可以和女儿一起在新的领域中学习、成长。

伍罡说:“父母应该主动调整自己,努力去适应孩子,而不能让孩子适应自己。毕竟父母是成年人,经历过的事更多,情绪更稳定,抗压能力也更强。”这句话我也非常同意。在此基础上,我还要加上一点——父母和孩子,要面向未来一起学习,一同成长,一起开创美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相互滋养的陪伴》这本书暗含的主题吧!

刘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原副主任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2023年7月于北京双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