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的宇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文理全才张衡

仰望星空,好奇心一念通天

天才罕有,但如果要从瑰丽辉煌的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去找,并不难。可如果要说“全才”,那即便是放到古今中外去搜罗,也是寥若晨星了。

东汉时期,有这么一位人物,用“天才”去称呼他,也不足以评价他的资质和成就,因为他的身份横跨了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

他便是那位“数星星的孩子”——张衡。

张衡出生于公元78年的河南南阳,祖父张堪曾任太守,以高风亮节名垂青史。

跟许多小孩一样,张衡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不同的是,对于这些心中的疑惑,张衡总要寻根究底,一直追问到水落石出才肯罢休。

有一次,小张衡和爷爷奶奶在夏夜里乘凉,他仰望天空,为寻常而又神秘的星星所着迷。他想认识它们,但却触摸不到,于是他生出了一个想法:数数看这些星星到底有多少颗。

于是他仰起头,跟不断闪躲的星芒做了一整夜的斗争。夜空下,一双溢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眼眸,与疏朗的星辰交相辉映。

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一颗探寻宇宙奥秘的种子已经在小张衡的心里种下。当晚他并没有数出星星究竟有多少颗,但却在日后缔造了中国古代璀璨耀眼的天文学成就,为横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一抹永不磨灭的骄傲。

张衡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少年时期的张衡已经熟读五经,写得一手好文章,渐渐地,他的名声传开了。然而张衡生性淡泊,对功名利禄并不热衷,官府慕名前来征辟举荐,都被彼时醉心于研究学问的张衡拒绝了。

16岁时,张衡挥别家乡,踏上了游学之路。他先后到达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和最高学府所在地的都城洛阳。这时期的张衡志趣主要在文学上,他工于辞赋、诗歌和散文的创作。

30岁时,张衡经过了十年的精思傅会,终于完成了一生的代表作《二京赋》(由《西京赋》和《东京赋》组成)。《二京赋》和班固的《两都赋》堪称东汉文学的“双璧”,是汉代大赋的最高水平。

30岁以后,张衡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天文学。然而张衡并不是彻底地“弃文从理”,而是进入了“文理双栖”的时期。其时张衡大赋的创作一度陷入了僵固的困境,对于铺排和堆砌技巧的执着,限制了其文艺美感的传达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张衡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因而开始尝试摆脱大赋的创作技巧,以平浅清丽的字句,抒发真情实意。

其中《思玄赋》展现了张衡受道家影响的哲学思想,文中把天上星星的秩序与人间社会的秩序融为一体,主要说明“凶吉倚伏,幽微难明”(认为福和祸互相依存,是福是祸难以看清)的主旨。《思玄赋》虽有汉代浓烈的“政治预言”的色彩,却也可以看作是他“文理双栖”的一个代表作品。

到了晚年,张衡倾向老、庄,主张无为,人生无常、遁隐厌世的思想愈发明显,但他始终秉持着很强的政治责任心。中通外直的个性,使他见不惯官场的污浊奸诈,以及当时社会上对谶纬[1]的迷信风气,因而那个时期他大多数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也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