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心理学:我们如何摇摆于风险和稳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天生冒险家

几年前,我看过一部关于格琳德·凯顿布鲁纳(Gerlinde Kaltenbrunner)的电视节目,她是全球首位无氧登上世界八大高峰的女性。对大部分登山者来说,攀登这些宏伟高峰时,额外的供氧是不可或缺的。在缺乏额外供氧的情况下,高海拔的稀薄空气会导致人体机能紊乱、身心疲惫,还会引发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眩晕、认知障碍等缺氧症状,有人甚至会出现幻觉。在攀登这些高峰时,人们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因此,不携带氧气瓶会大大增加受伤乃至死亡的风险。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发现,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就算是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在不携带氧气瓶的情况下,死亡的可能性也会提升3倍。

但是,有些登山者不会(或者说不愿)携带氧气瓶。当有人问凯顿布鲁纳为何不携带氧气瓶时,我记得她的解释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她说,携带氧气瓶不是她会做的事,仅携带必需品轻装上阵让她感到快乐。这令我十分吃惊,也许是因为她看起来不符合我心目中大胆、鲁莽的冒险者形象。她眼眸明亮,笑容温暖,像那种我会在瑜伽课上或课后闲聊时遇到的类型,而不像个为追求刺激而把小心谨慎抛诸脑后的户外冒险家。

多年后回顾那档节目时,我依然好奇她为何对不带氧气瓶登山这个决定中的风险因素那样不假思索(她现在依然活跃在登山界)。我知道她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已经充分考虑过登山途中会遇到的危险和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但在当时,相较她保守的外表,这样的决定让我感觉她如同一个超人。当我面对挑战时,我身体和精神需要的支持或舒适感是一致的,但她与我不同,面对挑战时这两方面的表现并不一致。这不仅体现在她对待氧气瓶的决定上,还体现在她努力成为职业登山运动员这件事上。登山运动员需要满足严苛的身体素质要求,忍受酷寒,还要面对人身危险,这一切在我看来是充满风险的。我认为,凯顿布鲁纳和我在生理上便截然不同,这种深刻的差异是天生的。

有人说,冒险者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养成的。他们天生的特质让他们习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对待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天生拥有应对风险的能力,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理构造。我们能仰慕他们,却无法模仿他们。我们相信,像凯顿布鲁纳这样的冒险者的冒险之举大都由本能驱使,他们的基因、大脑通路和身体构造都具有独特性。不管有没有氧气瓶,我都不可能像凯顿布鲁纳一样去攀登高山,实话说,我根本就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看到像凯顿布鲁纳这样不断冒险、不断超越的人时,你会觉得“冒险者是天生的而非后天的”这一解释或许属实。但这种观点站得住脚吗?那些成功的冒险者与我们普通人的生理结构真的天差地别吗?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大脑、基因、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风险认知和冒险行为。这些因素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何一些人是天生的冒险者,而另一些人本能地排斥危险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