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
唐相姜公辅今已成为中越两国之历史文化名人,其事迹涉及唐代的科举以及中国福建泉州、广西钦州和越南清化省安定县等地区,故对唐朝科举与姜公辅的事迹进行论述,是颇有意义的事。2009年4月,笔者趁在厦门大学访学的机会,于清明之际,赴福建泉州南安县九日山祭拜姜相公墓,以表多年来仰慕之心。此文原题《唐相姜公辅祭》,无奈材料有限,不少疑问一直没能解决,至2009年清明节时尚未完成,故易题为《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对科举与姜公辅登第、姜公籍贯及其与福建省南安县之关系略作论述,以了数年来之心愿。
一、 科举与历史上越南的溯源关系
今之越南,自秦始皇开岭南至10世纪中叶以前,曾与中原混为一统。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在岭南设三郡: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日两广、越南北部地区。然秦始皇对象郡的管理,则置于松散状态,以致秦末南海龙川令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至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方平南越,并在岭南设立九郡,其中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位于今日越南境内,由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原因,三郡与内地关系逐渐密切。
汉代时,察举已经泽及当时的交阯。察举制度,自汉元光元年(前134)开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1至汉和帝永元五年(93)以前,其数额,各郡国不论人口多寡,所举孝廉数额相仿。唐杜佑《通典》记载:“旧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和帝以为不均……。”2 至汉永和五年(140),始以郡国人口数量为标准定所举孝廉数量。《后汉书》记载:“‘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3 《汉书·地理志》记载“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人口合计近百万数”,4 陈文博士据此而估计每年交阯所举孝廉应该达五至七人。5笔者以为不然,因为汉和帝时同时有规定:“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6 当时汉人迁居交阯不少,但是“蛮夷”仍占多数,故所举孝廉数量仍居少数。
据越南正史记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交阯所举茂材、孝廉才允许到中州为官。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前编》记载:
庚辰(汉献帝建安五年),汉初选我国所举茂材、孝廉为县令各一人。先是,刺史李进上言于汉帝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士,未尝奖劝远人,辞意感切,多所援引,汉帝诏我州有孝廉、茂材许除补属州长吏,不得任中州。”进复上疏曰:“所举孝廉请与十二州博士以人才专对。”而有司恐远人虚诞,毁折中朝,不许。时我国人李琴宿卫在台,遂邀乡人卜龙等五六人当正元朝会日,俯伏殿庭曰:皇恩不均。有司问其故,琴曰:“南越迁远不为皇天所覆,后土所载,故甘雨不降,凉风不飞。”辞意懇苦,诏慰劳之,乃以我茂材一人为夏阳令,孝廉一人为六合令,后立琴仕至司隶校尉,我越人才得与汉人同选者琴进有以开之也。7
东汉开了安南与内地同举的先河,为后来唐代给予安南都护府和内地同等科考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 唐科举与安南
唐于武德四年(621)便参照隋代成法开科取士。8至上元三年(676),岭南地区方得应科。《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广、交、黔等州都督府,比来所奏拟土人首领,任官简择,未甚得所,自今已后,宜准旧制,四年一度,差强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选补。”9 至调露元年(679),唐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调露年间,唐朝还改岭南税制,安南在征收税收上与内地无异。此外,唐时交州为南方一大对外贸易港口,与当时广州并驾齐驱,非秦、汉时所比,安南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当时,流寓安南的著名文人也不少,如杜审言、刘禹锡、宋之问之弟宋之悌等。此外,唐时内地与安南的佛教交流也非常频繁,两地之间的高僧互相往来,传经诵教,络绎不绝。这些为安南濡染“汉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管辖,至天宝十三载(754),岭南“文儒之风”已名噪一时。《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敕:‘如闻岭南州县,近来颇习文儒。自今已后,其岭南五府管内自身,有词藻可称者,每至选补时,任令应诸色乡贡。’”10
至会昌五年(845),安南举格与福建等省一样。《唐摭言》记载:“公卿百僚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所送人数:……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11 此可证唐代在送举数额上安南与河南、陕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的地位一样。姜公辅应是唐时安南所贡进士,越裔元人黎崱撰《安南志略》卷十四谓:“汉唐时,尝贡进士明经者,李琴、张重、姜公辅是也。”12
三、 唐科举与爱州姜公辅登第
姜公辅之登第,《旧唐书》有记载:“姜公辅,不知何许人。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13 据此则姜公辅当是登进士在先,后才“应制策科”。但考历代诸书均未见有姜公登进士的记载。唯清道光《廉州府志》卷十九唐进士条记载:“姜公辅……广德二年(764)登第。”14 徐松《登科记考》卷十载广德二年登进士者有二十五人,15然各进士姓名详具者仅有三人。笔者以为,姜公登进士第必早于其登策科第。即当在建中元年(780)以前。且历代正史、笔记撰者似从未有过怀疑,其登进士之事也曾被唐人撰写笔记时使用。如唐人笔记《刘宾客嘉话录》云:“……又曰:薛邕侍郎有宰相望,时有张山人善相,崔造相公方为兵部郎中,与前进士姜公辅同在薛侍郎坐中。薛问张山人曰:‘坐中有宰相否?’心在己身多矣。张曰:‘有。’薛曰:‘几人?’曰:‘有两人。’薛意其一人即己也。曰:‘何人?’曰:‘崔姜二人必同时宰相。’薛讶忿之,嘿然不乐。既而崔郎中徐问张曰:‘何以同时?’意谓姜公始前进士,我已正郎,势不相近也……。”16 据此也可证姜公辅确有登进士第。另据姜公辅后裔江西姜正平先生所藏《姜氏族谱》,谓姜公辅登建中辛酉科榜眼。17 建中辛酉科开科为建中二年(781),而据《册府元龟》则姜公辅应制科为建中元年,此与《旧唐书》记载在时间和任官逻辑不符,“校书郎”一职为从九品衔,而“左拾遗”则为从八品衔,姜公辅应制科后方才授“左拾遗”。
另据《丰州志》人物传,谓姜公辅生年不详,但据《新唐书》和《柳宗元集》中“顺宗立,拜吉州刺史,未就官,卒”这一记载,则姜公辅逝世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即唐德宗驾崩,唐顺宗登基那一年。又据新疆和福州的《姜氏族谱》都记载姜公辅寿七十五岁,则姜公辅登广德二年(764)进士时为34岁,这与历代登第进士者年龄在35周岁又相符合。如据姜氏族谱谓姜公辅登“建中(781)辛酉科榜眼”,则姜公辅登进士年时,年龄已为51岁,且刚参加完制科又参加进士,不符逻辑。笔者以为,姜公辅登进士当为广德二年,故应生于唐开元十八年(730)。
姜公辅登进士第的具体年份在历代史籍中的记载略有出入,但姜公辅“应制科”的情况却稍详于典籍。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贡之科”,18 制举则由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唐德宗于大历十四年(779)即位,六月,“诏天下有才艺尤著、高蹈丘园及直言极谏之士具以名闻。诸色人中有孝悌力田及以经学优深、文词清丽、军谋宏远、武艺殊伦者亦具以名闻。能旨文自陈者亦听”。建中元年(780),姜公辅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属制举),登该科榜首。19另据清人徐松所撰《登科记考》所记,与姜公辅同登科者,尚有另外六人。20
唐德宗(742—805)时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加强,地主士大夫,特别是地主阶级的中、下层迫切要求革新政治,恢复开元、天宝时统一和强盛的局面,中兴唐的统治,因此,科举考试时策问的重要性相应也得到了提高。21 姜公辅升居相位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其多献“奇策”,即柳宗元所说:“姜公辅(爱州日南人),为内学士,以奇策取相位。”22 唐德宗在科举中加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为唐朝重新强盛选拔能够为政治服务的人才,但另一方面“德宗恶姜公辅之谏,谓其指朕过以求名”23,后来姜公辅又因力谏而被贬谪,可谓“辛苦遭逢起一经”。
2009年2月,北京国子监举行了中国科举史的展览活动,其中提及中国科举与域外人士时,专门提及安南姜公辅和新罗崔致远二人,可证姜公辅登第唐进士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件大事。这次展览对姜公辅的介绍为:安南(今越南)人姜公辅,唐德宗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同中书门章事(宰相),后因犯颜直谏,被贬为泉州刺史,病逝于任上,安葬在泉州九日山。
四、 姜公辅之籍贯与姜姓族人之迁徙安南
姜公辅之籍贯,正史已有记载,本不需多论,然作为一历史名人,姜公辅的籍贯涉及甘肃、今日越南、广西钦州等地,不梳理其来龙去脉,笼统地界定“姜公辅是越南人”24 似有不妥。
《旧唐书》卷一四二说:“姜公辅,不知何许人。”25《新唐书》卷一六五则说:“姜公辅,爱州日南人。”26吴士连等撰《大越史记全书》载“九真姜公辅仕于唐……”,27 但不言其身世。早年中国越南史专家张秀民先生曾作《唐宰相安南人姜公辅考》,详述姜公辅的事迹,引证颇丰,但对姜公辅的籍贯考证仍有可以补充之余地。
越南末代阮朝地理书《大南一统志》卷十七说:“唐姜公辅,安定县人,字钦文,有高才,唐德宗举于唐,第进士……世传祖基在弘化县凤翊社,而母贯则在山隈社,有墓在焉,黎景兴间海郡公范廷重过此,以事闻,请封为上等福神,建祠祀之。按《钦州志》云,公辅之先自天水(今甘肃境内)徙南海,至其祖为钦州参军,始贯遵化(唐时,钦州有遵化县),累迁舒州刺史,父徙家九真,籍爱州日南县,据此则公辅是钦州人。然考之《唐书》列传宰相年表及《大清一统志》诸书皆云公辅是本国爱州人,则钦州私志所传未必准信,或者入仕后家于钦,故墓亦在钦欤?”28
《大南一统志》卷十六又记载:“安定县,在(清化)府西北……隋曰军安县,唐至德改军宁,均隶九真郡,属明改今县名隶清化府。”29《大南一统志》卷十六军安山条又言:“(军安山)在安定县东官安(旧军安)、玉帐二社界……昔姜状元公辅之家山也。”30《大南一统志》卷十七又记载越南曾建姜状元祠:“(姜状元祠)在安定县锦帐村,神姓姜讳公辅,祠所乃其故宅也。”31 黎崱所撰《安南志略》卷一录有《唐安南都护元州郡》,其中爱州辖九真、安顺、崇平、日南、军宁和长林,32此当可证公辅确曾生活于爱州境内。
《大南一统志》卷十七引《钦州志》时,对《钦州志》所说姜公辅为钦州人仍持怀疑态度。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九真姜氏,本出天水。神翊,舒州刺史。挺。公辅,相德宗。”33 越南史家吴时仕所撰《大越史记前编》又记载:“甲子(唐兴元元年,784)时,我国九真郡人姜公辅仕于唐,公辅有高才,举进士……公辅,安定山隈人,父挺。”34 此与《新唐书》又相吻合。
另考明崇祯《廉州府志》卷十有记载:“姜公辅,字德文,其母黄氏,灵山人(灵山县属钦州),公辅登进士第,补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遗,归扫父墓……。”35另据江西姜正平先生所藏《姜氏族谱》,姜公辅于唐代曾受皇命统修《姜氏族谱》,《姜氏族谱》卷首有姜公辅序言,并有“皇上御赐统修天下姜姓族谱”字样,该族谱中“大唐勒修姜氏炎帝神农烈山四岳天水郡古谱总世系”中姜公辅列为姜氏第一百四十九世,谓姜氏本出天水。
以上当可以证明《大南一统志》所引《钦州志》说“姜公辅字钦文”是错误的,姜公辅当是字德文。明崇祯《廉州府志》又记载,姜公辅母亲为钦州灵山县黄氏,则《大南一统志》所引《钦州志》说姜公辅的父亲姜挺从钦州遵化迁居爱州也是可信。据明嘉靖《钦州志》,唐时钦州有遵化县,现在遵化已属钦州灵山县。36姜氏在隋唐时为钦州第二大姓族。37且遵化与明交阯永安州、万宁州(此二州今皆属越南广宁省)海上接壤。而自廉州通清化省的海路,明崇祯《廉州府志》已有记载:“自(广东)乌雷正南二日至交阯,历大小鹿墩,思勒隘、茅头捍门入永安州,茅头少东则白龙尾、海东府界,正南大海外,抵交阯、占城二国界,泛海者每遇暴风则舟漂七八昼夜至交阯清化府界,如舟不能挽,径南则入占城。”38 此可证明姜公辅父亲(或其祖)迁居爱州是有可能的。另考清道光廉州知府所修《廉州府志》卷十九记载:“姜挺,钦江人,盛唐令,以子公辅仕,赠同平章事谏议大夫。”39
雍正《灵山县志》卷八记载:“姜公辅,钦江人,平章见传。”40 考钦江县为唐设,宋开宝五年(972)遵化、钦江和内亭三县都归灵山县管辖。《灵山县志》卷十又载:“姜神翊,字祐之,钦州遵化人。其先自天水徙南海,至神翊为钦州参军,始贯遵化,累迁舒州刺史,修皖山祠,建四望楼,政令严整,淮南盗贼不敢入境。子挺以父任为盛唐令,徙家日南,孙公辅。”41则此记载与张秀民先生早年的判断一致,也与《姜氏族谱》一致。《灵山县志》卷十还记载:“姜公辅,字德文,钦州遵化人,其父挺为盛唐令,祖神翊舒州刺史,母黄氏灵山人……。”42 清道光廉州知府所修《廉州府志》卷二十人物条有关姜挺与姜公辅的记载,与《灵山县志》略同,其述姜公辅条道:“姜公辅,神翊孙。母黄氏,灵山人。父挺徙日南,生公辅,第进士,补校书郎……。”4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姜公辅其先自甘肃出,后迁居钦州,再迁爱州,说姜公辅从爱州出没有错。但是唐时爱州与内地混为一统,若说姜公辅是越南人,似有悖于史法。
五、 姜公辅与泉州
唐贞元八年(792)十一月,姜公辅被贬为泉州别驾。《旧唐书》卷十三记载:“(贞元八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蚀之。己巳,贬左庶子姜公辅泉州别驾。”44
姜公赴泉州后,似无心政事。查阅《泉州府志》,姜公辅在泉州时政绩无睹。后隐居南安县九日山,与当时客居泉州九日山的会稽名士秦系闲谈过日。《南安县志》卷三十五记载:“秦系,字公绪,会稽人,客泉州,结庐南安九日山。穴石为砚,注《老子经》,弥年不出,自号‘东海钓客’…… 姜公辅谪泉,见系,与语穷日,不能去,筑室相近,忘流落之苦。”45 可能因为秦系注《老子经》等原因,姜公辅也曾一度皈依道门。宋代的刘克庄在其著作《后村集》中说道:“昔贺监知章、姜相公辅,晚节皆求为道士而不可得。夫士以不降志辱身为高,二子仕至卿相,始欲其已降之志、既辱之身,自附于幽人胜士。”46
唐顺宗即位后,曾拜姜公辅为吉州刺史,但姜公辅尚未来得及出任,就在九日山逝世了。由于姜公辅的家人不在身边,秦系为其安葬。《南安县志》卷三十五记载:“公辅卒,妻子在远,系为葬于山下。”47 姜相公墓历代都有重修,今墓犹在。《南安县志》卷六记载:“唐丞相姜公辅,墓在九日山麓,秦隐君系为安葬。宋淳熙丙午年(1186),邑令黄汝嘉奉郡守林命葺墓,为八分书一百十字勒于石。明弘治间郡守李哲修重葺,别驾罗怀再修,属傅凯为立碑记。代远,逼葬者多。清乾隆十五年(1750),公裔孙宏泰鸣于官,清其左右逼者,环立石柱为界。”48 2009年4月4日,笔者拜谒姜公墓时,宋葺墓碑志犹在,明代墓碑、石柱、石狮至今仍然保存着。
姜公辅一直得到泉州人士的仰慕,宋、明、清历任官员大都曾拜谒过姜公墓,并多以诗文咏祭。《南安县志》收录颇多,笔者仅录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的《祭姜相公文》和《谒姜相公墓祝文》两篇如下:
祭姜相公文
呜呼!公以鲠亮之资,尽言于猜忌之主,一斥不复,没于遐陬。然清风直节,千载而下,犹凛凛有生气。彼脂韦软美,宠窃一时,而遗臭无极,未知孰为得失也?兹因祠事,庸款幽宫。酹以一卮,喟然三叹。49
谒姜相公墓祝文
呜呼!建中、贞元之相,垂二十人,而以清名直道标表百代者,公与陆宣公而已。公谪于泉,陆谪于忠,皆不果召而没。天堂无意于忠臣乎?何其厄穷至是也!嗟夫!灵均弗迁,瑰辞孰传?曲江既死,劲节愈伟。是则天之厄公也,乃所以荣公也欤?嶷嶷姜公,巉巉东峰。峰以姜名,千古并崇。我再来,思而再谒公。酹以一卮,怀哉清风。50
六、 余 论
越南在10世纪中叶脱离宋朝独立以前,与当时宋朝内地一样,同属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故研究科举与历史上越南的关系,应把科举与岭南地区联系起来。如一定要追溯科举与历史上越南这一地区概念的关系,则科举在越南当发凡于汉代,在唐代时达到高峰。姜公辅能在唐时登第进士,一方面说明唐朝科举的覆盖面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科举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唐代时的越南其实与内地无疑,前文提到调露年间,安南税收标准已与内地很多地区标准一样,唐代规定贡士修明经、进士的数量,也与内地很多地区相同。这两点充分说明唐代时安南的汉文化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也得到了唐王朝的认可。唐时安南地区文化的发达也是安南与内地长期频繁交流的结果,姜公辅的籍贯涉及广西与越南就是具体的反映。
由于姜公辅籍贯的特殊性,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他的科考、任官事迹也可以作为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