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之起源
“香”是会意字。甲骨文似小麦之形,会小麦成熟后的馨香之意。小篆从黍,从甘。隶变后楷书写作“香”。
我国对芳香物质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祡(柴)”“燎”“香”“鬯”(芳香的酒)等记载。《礼记·内则》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周礼》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洒之”等利用香药防治害虫的记录。汉朝《汉宫典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以芳香之品制成各种香品及根据中医理论组成的方剂,构成了防病治病、美化生活、洁净环境、陶冶性情的中国传统熏香文化。
图1—1 《说文解字》香
“香”可以是一个名词,是香料、原材料之意,也是经过制作加工过的香品之意。“香”也可以是形容词,它代表着芬芳之气。每个人所理解的芬芳之气是不同的,可以是花香,可以是果香,也可以是竹叶之香,也可以是甜香、奶香、蜜香,香是一切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气味。
我们把值得鉴赏和品闻的气味称为“香”,它的功能有芳香养鼻、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等。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很多采集香草的诗歌:“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人们很早就对各种香草有了认识,并广泛地将香草用于悬佩、涂敷、熏燃,甚至饮食。
人们的衣中趣、酒中乐、茶中情、菜中味都离不开香。香衣、香酒、香茶、香食、香药等香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滋味,提供了不少帮助。
中国的香文化和中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香文化中的各种香料,大部分都有治病保健等作用,在中药中被称为“芳香药物”。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人们将泽兰、蕙草、椒、桂、萧、郁、芷、茅等香草进行熏烧、佩带、煮汤、熬膏、入酒等,用于熏香、辟秽、驱虫、医疗养生等多个领域。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
“香”从最开始的食物之气息,逐渐衍生成能够起到医药功效的气味。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最早将“香薰”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介绍于世的,称为“灸疗”和“香疗”。香药同源,这是第一个层次。古人做香,会先了解不同香料的功效特点,结合中医药常识和理论基础调香制香,而不是这个香料好闻,那个香料也好闻,然后拼凑在一起,当时调香、制香都是讲究方法的。第二个层次是“香,一半是逻辑,另一半是艺术”。我们要知道香文化历史的逻辑、用香方式的逻辑、制香调香的逻辑、品香鉴香的逻辑,把香学有关的逻辑都理顺以后,才能进阶到香的艺术。
每个人闻香的出发点不同,每款香的作用也不一样。我们可以用香来祛秽疗疾,也可以用香来调畅情志,提升审美及彰显个性。对于修行来讲,最难的就是静心,静了就能定了,定了才能生慧。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各样可以让人静下来的方法。
历史上的中国香学,曾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传承(合香方)、器物传承(香炉具),以及大体可见的流派传承(宗教香方、医药香方、文人香方)。“香学”不仅曾经作为宋明文化四般风雅之一流行数代,汉唐魏晋,乃至上溯先秦,在古代中国皆有行香的丰富实践。中国香学不仅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且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艺术门类。
晚清以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士大夫的精神趋于没落,香席的仪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没落。中国的香文化进入了非常艰难的发展时期。然而,香道在日本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保留至今,成了一门极精深的艺术,成了上流社会和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性的生活艺术。所以有些人甚至会直接认为香道是来自日本,而非源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