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物流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物流概论

1.1.1 物流与流通

一、物流的内涵及特征

物流是商流的对称,指涉及商品实体转移的使用价值的运动。具体到商品流通领域,凡是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均属于物流。因此,物流是一种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加工价值的经济活动。物流和商流通过各自的运动,共同达到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目的。

物流伴随商品流通而产生,现代物流已经不再是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发生的单纯的“实物配送”,它具有更多的内涵和特征。

(一)以商流为先导

商品流通是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统一。价值运动是使用价值运动的前提,没有价值运动,一般情况下也就没有使用价值运动。没有价值运动所产生的商流,就不会有使用价值运动所产生的物流。

(二)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

物流的构成要素,诸如商品储存、运输、包装、加工都是实现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转移的劳动支出。这些劳动,或创造了商品新的使用价值,或从物质形态上参与了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后形成,对增加商品价值起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因此它们都属于生产性劳动。

(三)对物质技术的依赖性日渐增强

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各种物质技术设施,如运输工具、仓库、包装设备和加工机械等。这些技术设施不仅直接影响着物流速度的快慢,还直接决定着物流能力的大小。如运输工具的改善能使商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流向更广阔的地域,冷藏技术的使用使得鲜活商品保存时间大大延长,从客观上也增强了物流能力。

(四)专职的服务性不断加强

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有些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了实现物流的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已将物流活动单独分离出来,组成专门的从事商品储存、运输、包装、加工的物流中心,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商品流通的合理化。

(五)增值性增强

物流活动一方面实现了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另一方面使凝结在该商品中的价值不断增值,从而为商业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利润来源。

(六)成为影响流通力的主要因素

“流通力”是近年来业界专家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流通领域内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所共同构筑的经济能力和流通的运作能力。这种提法形象地描述了流通所具有的独立的运作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的交易速度不断加快、交易时间不断缩短,商流所花费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在逐渐减少,而物流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流通费用。因此,流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物流的运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物流的作用

(一)物流是商品流通的物质载体

商品流通是使用价值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矛盾统一体。在商品世界中,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社会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之相对应,因商品使用价值转移所形成的物流则是因商品价值转移所形成的商流在流通过程中的物质载体。

(二)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保证

物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如果没有物流,那么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便无从谈起,社会再生产就会中断。以往由于我国只重生产,不重流通,对商品实体运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认识不够,因而生产出的商品在流通领域大量积淀下来,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严重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使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运动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

(三)物流是提高流通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企业用于物流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大,物流费用也逐渐成为影响流通成本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时空效益越来越重要。有些商品由于时间差可以有效增值;有些商品由于空间差而形成比较效益。这使物流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领域。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认识到物流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将物流喻为继人力、物力两大利润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并将物流视为现代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因此,重视降低物流费用,节约商品流通成本,增加物流效益,成为提高流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

三、物流业务——运输、配送和储存

物流活动的中心业务是围绕着运输、配送和储存展开的,有时,人们甚至把运输、配送视为物流的代名词,而储存更是在物流过程中被看作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物流活动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背离。因此,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储存费用,顺利开展物流业务,必须研究商品合理运输和储存的方法和途径,加大对商品运输和储存的管理力度。

(一)商品运输

商品运输是指借助于各种运输工具实现商品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商品运输工具的选择

目前,商品运输工具主要有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管道五种类型。各类运输工具都有优点与缺点(见表1-1),各具不同的技术经济技能,在运输中应统筹兼顾、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更好地为物流工作服务。

表1-1 运输工具的优劣比较

2.商品运输形式的运用

主要包括直线运输、“四就直拨”(即就厂、就站、就库、就船过载)运输、“中转分运”(将货物统一运到某一中转地后再根据需要分别运送到目的地)运输、合装整车运输、联合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形式。各种运输形式都有其特点和优点,在具体规划运用时要根据商品的特性、交易的条件、各项经济指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决定采用,才能够获得物流效益。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不仅应用在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信息沟通领域中,还适用于运输方面。流通企业通过促进信息充分流动,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效率。在美国,沃尔玛拥有数量庞大的运输车队,完全采用公路运输。沃尔玛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在任何时候,调度中心都可以准确地监控车辆的位置、离商店还有多远,使整个物流系统都处于高效率的运行状态。

4.商品运输合理化

商品的运输费用是构成商品销售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应力求实现商品运输的合理性,从而降低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所谓商品合理运输,是指在有利于商流业务开展的条件下,按照商品的特点和合理流向,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里程、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劳动消耗,安全优质地完成商品运输任务。

(二)商品配送

现代物流涉及生产、销售、配送等多个环节,因此物流一般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配送物流。其中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属于前期物流,而销售配送物流属于后期物流。对于绝大多数的流通企业而言,最主要的物流环节仍然是商品配送。

从目前我国的流通业发展状况来看,配送依然是流通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流通企业应广泛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物流配送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流通竞争力。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独特的、综合性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产物,既涵盖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活动的一个缩影。在现代物流的体系中,商品配送的关键部分是配送中心。

1.配送中心的内涵

配送中心也称物流中心,是组织、协调、衔接、控制物流活动,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集散处。与传统的物流通路相比较,采用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在业务流程上显得更加简洁通畅(见图1-1),对于优化物流过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调节水平、迅速建立健全物流情报系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图1-1 传统物流渠道与以配送中心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比较

2.配送中心的功能

配送中心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的物流集散处。作为现代物流方式和优化销售体制手段的配送中心,是将收货验货、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拣选、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结算、信息处理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集约化和全方位服务的供货枢纽。通过发挥配送中心的各项功能,可以大大压缩商业企业的库存费用,降低整个系统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配送中心的功能如图1-2所示。

图1-2 配送中心的功能

3.配送中心的类型

受商品流通量的规模、货源、货物的种类、环境状况、投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配送中心有功能上的差异。

流通企业通常选择的配送中心的模式主要有:

(1)自建型配送中心。

这是一种由流通企业独立出资建立的,独立开展经营管理,为自己麾下的连锁网络体系和企业提供货物的物流中心。自建型配送中心可以保证货源,降低货价,及时补货,有利于协调各连锁店铺的关系,并且通过大批量进货拿到折扣,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战略发展的需要。其结构如图1-3所示。

图1-3 自建型配送中心结构

自建型配送中心的典范是美国的沃尔玛公司。这个成立于1962年的零售巨头很早就认识到配送中心应起到成为零售店的轴心的作用。因此,沃尔玛在拓展业务时十分重视配送中心的建设,采取配送中心建设在前、店铺发展在后的方式。沃尔玛与占其销售额一半的270家供应商结成了战略联盟,保证了配送的有效性,甚至实现了商场零库存配送。与其他竞争者相比,沃尔玛之所以能够给顾客提供更为物美价廉的商品,是依赖于其强大的、成熟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但是,建设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的成本是很高的,要装备多种先进设备。仅以承担分拣配货所需的自动分拣机为例来说明这项投资量的可观。自动分拣机是先进的配送中心所必需的设施条件之一。自动分拣机具有很高的分拣效率,通常每小时可分拣商品6 000~12 000箱。可以说,自动分拣机是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的一项关键因素。但自动分拣机的一次性投资巨大:自动分拣机本身需要建设短则40~50米、长则150~200米的机械传输线,还有配套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等,这一系统不仅占地面积大(动辄2万平方米以上),而且还要建3~4层楼高的立体仓库和各种自动化的搬运设施(如叉车)与之相匹配,这项巨额的先期投入通常需要花10~20年才能收回,这对于一般性流通企业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尽管自建型配送中心具有诸多的好处,但由于“进入门槛”较高,所以只适用于实力强劲的大型连锁企业。

(2)联合型配送中心。

联合型配送中心有两种不同的联合方式:一种是指由多家连锁企业联合,共同建设一个配送中心;另一种是指一家或多家连锁企业与物流企业或供应商开展一体化联合,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共同实现配送中心的功能。

联合型配送中心由不同企业共同参与,这样就可以部分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也降低了各自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多个企业之间的协调与管理,以及利益分配、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让每个加盟者都明确彼此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得到切实的利益。

(3)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是一种新兴的物流方式。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是未来物流业的发展趋势,零售业要回归主业,在零售业务上深耕,把自己并不擅长的物流外包,把人、财、物集中在零售业务上,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可以凭借它们所拥有的全面的业务能力、有效的信息系统、先进的货物处理技术和个性化的配送方案,将众多厂商的相关业务集中起来,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另外,物流外包也意味着企业不必在仓库、汽车、叉车等物流设备以及供应链软件上大量投资,可以大大削减企业的固定资产费用、提高资金的回报率。

(三)商品储存

商品储存,又叫商品储备或商品库存,是指商品离开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前,在商品流通领域内的暂时停滞或停留。商品储存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形态,它是由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分类上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1.商品储存的类型

按照商品储存的性质和社会需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周转性储存,是商品流通企业为保证商品流转的均衡性和连续性而设立的储存,这是商品流通企业必有的经常性储存。

(2)季节性储存,是商品流通企业为应对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异性而设立的储存,其作用在于保证季节性商品的市场供应。

(3)战略性储存,一般是商品流通企业代国家储存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事件所保持的一定数量的机动商品储存。战略性储存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储存,其品种、数量、地点、时间一般由国家下达计划明确规定。

2.商品储存的规模

维持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商品储存与之相适应。商品储存无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影响商品流通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本着合理储存的原则,搞清影响储存规模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商品储存的合理规模。

3.商品储存的结构与时间

商业企业要保持合理的储存界限,不仅要求在数量上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还需要在结构上、时间上与社会商品购买力相适应。

1.1.2 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所著的《国富论》,其中明确提出:“运输的发展与进步能够有效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激励产业分工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能。”

物流这一概念在二战结束后被广泛接受及应用,其主流的起源观点有两个:军事起源说和经济起源说。

一、军事起源说

最初采用法语logistics(兵站)表示,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是在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所著的《流通时代》一书中,被称为“军事后勤”,本意是指军事后勤保障,即在战争时期,将物资运输、设备维护、采购配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的活动,以期减少烦琐耗时的运输流程,降低运输费用,尽可能缩短交货时间,满足战争对物资保障的需求。

二、经济起源说

1912年美国学者阿奇·萧在其《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次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实施分配)表示物流,将物流定义为“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明确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活动和物流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将其正式定义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意为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各种经济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的内涵外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只涵盖物质资料的流动运输已经不合时宜。因此,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PD统一更名为logistics,物流的概念也重新定义为:“为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1.1.3 精益物流的起源

一、精益生产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汽车工业中统治世界的生产模式是以美国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流水线形式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产品。在当时,大批量生产方式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大量的专用设备、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方式。与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汽车工业相比,日本的汽车工业则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丰田汽车公司从成立到1950年的十几年间,总产量不及福特公司1950年一年的产量。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倍增计划的重点发展产业,日本派出了大量人员前往美国考察。丰田汽车公司在参观了美国的几大汽车厂后发现,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而且日本企业还面临需求不足与技术落后等严重困难,加上日本国内的资金严重不足,难以保证日本国内的汽车工业达到有竞争力的规模,因此他们认为在日本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方式是不可取的,应考虑一种更能适应日本市场需求的生产组织策略。在这种背景下,丰田汽车公司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准时化(just-in-time,简称JIT)生产理论。后美国学者将之归纳为精益生产。

(一)JIT管理方式的基本概念

JIT管理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库存就是浪费。消除库存就是消除浪费。基于这样的认识,丰田汽车公司开发了看板管理方式,又称为及时管理方式。JIT就是系统中的活动只有在需要它发生的时候才能发生。理论上说,在需要的时间及时供应所需要的数量,就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或工序上不会出现闲置的零部件,所以JIT管理方式往往被称为零库存管理方式。实际上,在实践中绝对的零库存是不可能的,但是,JIT管理方式所采用的“拉动”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强调及时服务、过硬品质,通过消除浪费使库存减少至尽可能低的水平。JIT“拉动”系统(pull system)如图1-4所示。

图1-4 “拉动”系统

(二)JIT管理方式的构成

JIT管理方式的构成如图1-5所示。

图1-5 JIT管理方式的构成

(三)JIT管理方式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比较JIT管理方式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2 JIT管理方式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比较

二、精益思想

在市场竞争中遭受失败的美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之后,终于意识到导致竞争失败的关键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输给了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教授等人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对90多家汽车厂进行对比分析,于1992年出版了《改造世界的机器》一书,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并对其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四年之后,该书的续篇《精益思想》出版,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精益生产中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维,并将精益方式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把精益生产方式外延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企业流程,消灭浪费,创造价值。从顾客的角度而言,创造价值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不能增加任何价值的浪费,如未订购产品的生产、等待、错误更正、过量的存货等。在一个工厂中,往往只有5%的活动增加价值,35%的活动有必要但不能增加价值,而另外60%根本没有价值。企业中存在的浪费很难被察觉,精益思想就在于消除这60%的浪费,提高企业效益。

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尽可能地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需要的东西。精确地定义价值是精益思想关键性的第一步;确定每个产品(或在某些情况下确定每一个产品系列)的全部价值流是第二步;紧接着就是要使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步骤流动起来,使需要若干天才能办完的订货手续在几个小时内办完,传统的物资生产完成时间从几个月或几周减少到几天或几分钟(见图1-6)。要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着的顾客需求,因为一旦具备了用户真正需要的时候就能设计、安排生产和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就意味着可以抛开销售,直接按用户告知的要求进行生产。这就是说,可以按用户需要拉动产品,而不是把用户不想要的产品推给用户。

图1-6 厂商价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