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人工智能的中国位势和未来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郭玖晖
数年前还少有人问津的人工智能在2016年的人机围棋大战中一举闻名。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算力(芯片)、算法和数据的突破,人工神经网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有效运行,曾经天文数字般的计算量已不再是阻碍;另一方面,AlphaGo在人机围棋大战中的胜利,赋予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无限的遐想,自动驾驶、实时精准翻译、全能机器人等科幻片中才存在的技术似乎就在眼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2016年,美国白宫发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等报告后,人工智能技术彻底得到了各国政府、资本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科技强国纷纷发布自己的人工智能战略,科技巨头纷纷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公司大量涌现,社会投资快速翻倍。“人工智能+”的概念广为大众接受,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金融、法律、交通、工业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席卷而来,小到桌子上摆放的智能音箱,大到智能化工厂中的生产线,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算法歧视、数据滥用、智能杀人武器和人工智能伪造视频等问题相继曝光,人们开始空前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一时间,全球社会掀起了一波研究、应用与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潮。
当前,改革开放已逾四十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亟须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再次兴起”,恰逢其时地为中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提供了重要驱动力。我们期待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加速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能够帮助中国在一些核心产业上“弯道超车”。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工智能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数量上,中国已经位于第一梯队;在数据的规模与利用上,中国也有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盲目乐观并不会帮助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获得竞争力。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研究上,中国仍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存在明显差距;在产业链分布上,中国更加集中于应用落地端,在基础算法、芯片等产业环节的占比较低。这些因素都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点。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过程中,稍有不慎,过往的优势很可能会转眼化为乌有。另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人工智能”还是“+”(plus)?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积累的产业优势,或许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得到进一步积累。“弯道超车”又谈何容易?因此,有必要从当前中国位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
在研究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常常有如下体会:一是针对颠覆性技术的不合理解读,可能会导致科技资源的低效配置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错误决策;二是颠覆性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社会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重视,从长期看会酝酿巨大的社会矛盾;三是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可能会导致人才与资金的不合理投入甚至浪费,削弱科技竞争力。投射到人工智能技术上,我们关心的问题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究竟发展到什么阶段,与人类智能相比有什么具体特征?人工智能当前能胜任哪些工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如何发展,将会带来哪些社会治理问题?政府应该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等。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书从四部分展开,以探讨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主要包括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六十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路线图,以及人工智能未来的进化方向。
第二部分(第四至七章):主要包括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科技政策特点、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商业路线、人工智能的专利分布情况,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在全球流动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八、九章):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可能的突破路径,以及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及治理方法。
第四部分(第十、十一章):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之路,以及专家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科技政策路线。
希望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重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带来的变革,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更理性地推进人工智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