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在前面

本项研究跨越了8个年头,起点在2010年年底,没有列入国家或地方的研究基金项目。那年中国人民大学拨给新闻学院一笔可观的985经费,计划持续3年,以支持学科的技术设备更新,但要求约四分之一的经费同时用于配套的业务研究。于是,学院向全体教师征集研究选题。我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为被接受的十项子课题之一。这一子课题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逐一做小型考证研究,大约600个词目;另一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文献逐一做较为深入的考证研究,当时列出了85篇文献。

对马新观经典文献的考证研究论文平均每篇一万多字,作者需要一定的研究积淀,因而组织这方面作者、修改论文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加之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提供的经费在持续了一年多后中止,这项深度研究的工作不得不于2014年中断。

我组织的第一篇考证论文,是在2011年第7期《国际新闻界》发表的,随后《国际新闻界》开辟考证研究的专栏,又接连发表了15篇。另外,《当代传播》2012年发表1篇,《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开辟考证研究专栏,共发表4篇论文。最后发表的一篇是在《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2期。至此,总共发表了21篇马新观的考证研究论文。

2016年3月我退休了。这年8月,这项工作获得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经费的支持,学院动员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经典文献考证文章的认领与写作工作,建立了专门的“马新观考证研究小组”微信群,两年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完成了4篇考证论文。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的路鹏程副教授主动与我联系,告知我他完成了一篇新的考证论文;我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晶又写了一篇。

由于认领依从作者的兴趣和意愿,我无法按照经典文献的重要程度或代表性强行分配选题,因而造成某些方面的经典文献认领比较集中,某些方面则没有一篇代表作被认领。考虑到考证研究要尽可能涵盖代表作,我在工作很忙的情形下补充做了一篇。本文集共收入27篇考证研究论文,其中包括新写的7篇。现在本文集涉及的文献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2篇、马克思的9篇、恩格斯的8篇、列宁的5篇、倍倍尔的1篇,以及无法确定作者的历史文献2篇。

这本文集的作者共28位,分布于8所大学和1个研究院。这项工作锻炼了一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年轻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研究能力。除了我(3篇,其中2篇分别与人大外国语学院冯雪珺、陕西师范大学张勇锋合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参加写作的老师有8位(另有5位学生参与其中):陈绚(2篇)、刘宏宇(2篇)、王亦高、张辉锋(与逄丽、谢丽莎合作)、张金玺(与陈一点合作)、陈继静、杨保军(与陈硕合作)、杨钢元(与李一帆合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参加写作的老师和同学有5位:李志敏、周述波、李文静、谭璇璇和杨青。

其他单位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王晶(3篇)、华东师范大学路鹏程(2篇)、陕西师范大学张建中、清华大学吴璟薇、山东师范大学钱婕、中山大学卢家银、上海大学王雨琼。

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著都是中译文,这对于深刻而直观地理解他们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障碍。因而,本文集中的多数文章,将原著文字和中译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厘清了一些由于翻译而造成的误读。

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学术资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由于原定的85篇马新观经典文献的考证只完成了27篇,也就是说只完成了研究计划的近三分之一,所以,本文集还不能说全面展示了马新观经典文献的整体面貌。希望以后能有人继续我的事业,进一步组织批量作者逐一认真考证余下的文献,以便全面展示马新观经典文献的整体面貌。

这项工作得到了刘小燕、李志敏、夏琪等在编辑事务方面的配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翟江虹给予了大力支持。

感谢所有为此书的出版费心尽力的老师、同学!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前期经费支持和暨南大学的后期经费支持!

陈力丹

2018年7月16日初稿

2019年7月18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