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奥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好得难以置信,往往不是真的好

在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书里,马先生经常提到一个收藏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常识,或者说平常心,不要瞎想一些概率很低的事情,诸如此类。

比如说,马先生经常碰到别人给他看一个藏品,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或者按收藏界比较委婉的说法,不讲“假”字,太直接、不好听,就说这东西不真,或者更委婉一点,说这东西看着比较新。

为什么呢?很多时候不是说从细节上一看就知道是现代造的,而是这东西实在太好了,好到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收藏市场上。

比如说,某种玉器全世界只有三件,两件在故宫一件在大英博物馆,放在你面前的是第四件,这有多大可能性呢?

再比如说,某种珍稀瓷器,一个朝代三个版本,前后十五个朝代,结果有个人轻轻松松就在一个商店里看到了四十五个大全套,那么这个大全套是真品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还有的情况,就是某人跑到乡下很偏的地方,结果正好村民一锹从地里挖出个宝贝,正好这路过的某人就是搞收藏的,正好这宝贝全国已知只有五件,此为价值连城的第六件,正好这种地的村民不懂行只要十万块。这事儿听起来是不错,可是靠谱的概率又是多少呢?

都是资本市场,收藏和证券行业,在这个问题上碰到的情况如出一辙。在证券投资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看起来“好得难以置信”的投资机会,给投资者带来优异回报的却寥寥无几。

就拿最近几年经常有投资者赔了本金的一些集资项目来说,每年拿到百分之十几的固定回报,本金安全无忧,还没有长期债券动不动锁定七八年的期限问题,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

对比一下,银行利息才两三个百分点,一般不错的上市公司,RoE(净资产回报率)也就十来个百分点,还得忍受估值上下波动的风险,相比之下,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固定收益简直太好了,对不对?

问题是,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没有人竞争加入呢?为什么那么多的社会资本都不去追逐这么优异的机会呢?这么高的融资成本,究竟由谁在付出呢?他们得赚多少钱才能负担这成本呢?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突然轮到兜里只有十几万元的市民了呢?这么一想,这看起来很好的项目,突然就变得值得怀疑起来。

我们再看有些对企业的分析,动不动就说,全国有近14亿人口,只要这个企业能拿下其中百分之几的市场,每年的销售收入就有多少多少,利润就有多少多少,所以虽然现在公司估值很高(一般这种分析针对的企业,估值还都不低),但是不要紧,和广阔的未来比起来,这个估值一点都不高。

问题是,全国有那么多省份,从塞北雪飘到岭南风光,怎么大家就一起看上一家公司的产品了呢?这么高的利润率,怎么就没人眼红呢?这么好的市场,会有多少人盯着加入呢?这门槛真的有那么高吗?这些问题一想,这全国百分之几的人口等于一个多大的市场,顿时就变得模糊起来。

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企业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可以弥补某个市场缺陷,似乎也能赚多少多少钱。问题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最重要来源,其实并不是开发新的产品,因为竞争对手也能模仿,做出大差不差的产品。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企业能不能在长期保持某种意义上的竞争、盈利优势。如果能,那么哪怕这个公司是做麦片的,盈利能力都不会太差。反之,企业的盈利情况就不一定像新产品本身表现得那么酷炫了。

话说回来,一种资产的估值低特别是极度的低,往往是看起来好实际上也确实好的东西(比如2014年只有几倍PE的A股蓝筹股)。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没法发现这种真的好东西。低估值必然伴随市场行情的冷淡,也就必然伴随舆论的漠视或者贬低:你什么时候见过长期占据舆论头条的资产估值很低过?伴随着社会大众的漠视和贬低,低估值——这种真正的优秀投资,也就很难被一般投资者所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