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49—1978(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专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是经典著作文本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道门坎,就是经典文本的翻译”[1],翻译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语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是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内有研究者从四个方面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2]

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问题研究,首要前提是确定什么样的著作才能称得上“经典著作”。《辞海》中对“经典”一词的解释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二是古代儒家的经籍;三是泛指宗教的经书。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一书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首位”[3]。当前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著作范畴界定上还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按照经典作家从多到少的顺序):一是“六作家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及其著作;二是“五作家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及其著作;三是“四作家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其著作;四是“三作家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及其著作;等等。

可见,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概念界定标准都有自己的独特认知。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马克思主义奠基者与创始人的著作及列宁的著作”[4]。有的研究者则认为,经典著作一般包含基础理论和具体理论或应用理论两个层面[5]。从该研究者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包括基础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的著作),也包括具体理论(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等。还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质性要件进行深入探讨,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有三个:一是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二是应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或指导重大现实问题的功能,三是应具有一般著作的文本存在形态[6]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众多领域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基于此,从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层面来讲,因为主要是探讨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和传播,所以本课题涉及的在中国编译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也包括其他对经典著作进行阐释的研究性著作,重点探讨这些著作在近代中国的“编译和传播”情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等。而该时期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的重要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等,则不在本课题探讨范畴之内。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但本书研究涉及时间段为新中国成立后30年。查阅这一时期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件,也并未将毛泽东著作列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列。且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总结说:“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我们说,我们这一套是一个国家的经验,这样说法就很好,就比较好些。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7]邓小平在谈到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看作“最根本的东西”,并指出要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8]并提。

因此,本书研究采纳“四作家说”,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体系和著作。

(二)国内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系统研究

与对新中国成立后经典著作的系统编译和深入研究相比,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研究处于较为成熟阶段,已取得的部分涉及该专题代表性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张静庐辑注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与《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中央编译局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丁守和与殷叙彝合著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63年版),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唐宝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东等著的《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彭继红著的《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田子渝等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蔡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多元性探究——以共产国际、国民党人为对象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及邱少明著的《文本与主义——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部分著述。这些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为今后继续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其中,张静庐辑注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部分列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编译和发行情况,对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从书目学的角度,“汇集了1980年以前出版的各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本517种”[9],并详细介绍了每一种经典译著的译文来源、译者、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对今后的学术研究有重要史料参考价值。1983年中央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一书,分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出版工作回忆”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概述”两部分,在以较大篇幅回忆各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和出版工作的基础上,按历史年代顺序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翻译和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情况,并配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插图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本第一版书目。该著作由于出版时间早,且有着其他著述所难以企及的权威性,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田子渝等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一书,在引用丰富档案资料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详细情况及国民党人士与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等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初期传播研究较为翔实的一部学术专著。彭继红著的《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年)》,探讨了1899年至1921年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影响等。蔡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多元性探究——以共产国际、国民党人为对象的分析》,主要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了苏俄、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及其评价等。邱少明著的《文本与主义——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1949)》,对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进行了认真梳理、考证和阐释,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生成的客观逻辑,并在研究的整体理论架构、理论观点与研究视角等方面有所创新,这也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还有国外部分学者从思想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早期的编译与传播问题。尽管国外学者研究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受到政治立场、文献资料等方面限制,而且有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他们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的研究视角,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对于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0]。如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国外第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专著,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贡献较大,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贡献主要有:“一是用大量不可撼动的史料,基本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日本这条线传到中国来的。书中《日中社会主义文献翻译对照表》《中国社会主义书籍简介》等基础性的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二是利用日本档案和其他史料,较清楚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旅日早期组织的情况。三是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与研究范式。”[11]还有《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迈斯纳著,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德里克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以及台湾地区出版的《民国政史拾遗中国共产党之来源》(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中共党史》(第一册,蔡国裕著,“国史馆”1988年版)、《革命之再起》(吕芳上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12]等,这些著述也部分涉及了经典著作在中国早期的传播问题。

(三)国内学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初步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的编译与传播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初步编译和传播阶段,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系统编译和传播阶段,三是自改革开放迄今(1978— )深入编译和研究阶段。当前国内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成果丰富,而对新中国成立后该问题的研究则较为薄弱。

1.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编译与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事业成就辉煌,相继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39卷和中文第二版60卷;《斯大林文选》(上下册);《斯大林全集》13卷;《斯大林选集》(上下册)和《斯大林文集》(1卷);“马列主义文库”中文版21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列宁专题文集》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版各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995年版、2012年版);《列宁选集》第一、二、三版各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972年版及1995年版,2012年又出版第三版修订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预计出版70卷,目前已经出版21卷),以及各种版本的文选、选集和专题汇编[13]等。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是自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开始在中国翻译出版以来,出版的最为系统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汇总,它是依据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并参照德文版翻译,在卷次划分和文献编辑原则方面,中文版与俄文版相同,于1956—1985年出齐。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除了部分重点著作依据原文版(德文或英文)翻译和校订外,其他的基本上是以俄文版为蓝本编辑和转译的,难免存在资料不够翔实,一些注释涉及的历史事件缺乏确切的考证和介绍等问题。为此,中央编译局以MEGA2为蓝本,制订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编译计划,计划出70卷,目前已经出版21卷,该版收文更全面准确。

《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39卷于1953年启动,到1963年出齐,根据俄文第四版编译。中文第二版60卷于1984—1990年出齐。新版《列宁全集》与旧版相比,收藏文献丰富,是目前为止国际上收载列宁文献最多的版本,“文献总量达9289件,比中文第1版多21卷,多收列宁文献5009件;比俄文第5版多5卷,文献总量也大大超过了俄文第5版。新增加的文献大部分写于十月革命以后,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科学文化、对外关系、国际共运等方面”[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首次采用按年代编排与重要专著单独设卷相结合的编辑方法,“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15]。《列宁专题文集》也采用全新的编辑思路和框架结构,主要是满足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的现实需要,从60卷《列宁全集》中精选115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文章、报告、笔记和书信等。

此外,为普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央编译局还编选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单行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等干部学习辅导读物及《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等大众普及读物,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种类。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特点,如前面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出版了50卷,而德国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只出版了正卷39卷和补卷4卷,共43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也是全世界各种列宁著作版本中收载文献最全面的版本。

2.国内学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初步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编译与广泛传播,学界对此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除了发表大量研究性论文外,还有许多代表性专著研究成果,其中,尤其以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较有代表性的有徐素华著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EGA2视野下的文本、文献、语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语义学讨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在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作者把传播史研究和概念范畴史研究相结合,从理论源头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规律和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历史经验等。庄前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文献的出版和传播进行了专门论述,尤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经典文献在世界其他各国的传播进行了详细研究,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传播、出版和考证的基本情况等。

此外,还有中央编译局俞可平主编的《马列经典在中国六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以论文集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译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经验,认真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16],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构清晰,角度新颖,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编译和研究事业的成就。

查阅国内外学术资料、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一直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研究兴趣。但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这一主题研究的学术论著可谓凤毛麟角。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人民出版社,1983),北京图书馆马克思著作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曹鹤龙主编、北京图书馆编《列宁著作在中国:1919—1992年文献调研报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庄福龄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王东、陈有进、贾向云著《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庄前生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俞可平主编《马列经典在中国六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等著作以及论文集。

具体言之,这些学术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撰写的回忆,通过这些回忆文章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的曲折历程。如顾锦屏的《追忆马克思恩格斯的三部哲学名著的译校工作》,张惠卿、张光璐的《建国以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翻译和传播》等,真实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者心无旁骛地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思想资源的历程。后半部分为分阶段概述马恩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在其中新中国成立之后(写至1983年)的部分,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单行本和专题言论集、“三十本书”、少数民族文字版马恩著作等多种编译成果,按时间顺序梳理了马恩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的基本情况。

王东、陈有进、贾向云著的《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分三个30年来考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在中篇部分,著者将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系统出版的奠基时期,并将其分为“三个十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壮丽日出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严重磨难的十年,从出版史的角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做出了梳理。

北京图书馆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按照著作、书信、汇编本、出版年表四个部分,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本达517种,共5700余条目,其中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部分1635条、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部分3933条、马克思恩格斯汇编本目录165条,并对各篇目写作情况、作者生前出版情况以及中译本的编译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17]。史料异常权威、丰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曹鹤龙主编、北京图书馆编的《列宁著作在中国:1919—1992年文献调研报告》,从列宁著作中译文篇目综录、汇编本目录、中译本年表、主要文献数据等四部分,对1919年到1992年间出版的列宁著作中译本进行了细致考察和梳理。

在这一研究主题中,相关的核心学术论文约有20余篇,其中专门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的学术论文仅有2篇,相关论文各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情况。由于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并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阶段,特别是专门的翻译、出版和发行机构的设立,使这一历史时期经典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工作有着与之前相比较为显著的特征。

具体言之,这些学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吴道弘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出版50年》(《出版科学》,2000年第2期),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50年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出版的丰硕成果,并称这是“马恩列斯著作继往开来的大发展时期,是翻译出版工作水平极大提高、达到前所未有规模的新时期”。5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丰硕成果“在我国当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18],并着重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斯大林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相继出版。文章在第三部分叙述了十年“文革”期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工作受到的冲击和干扰,以及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艰难出版之路。

胡为雄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百年翻译与传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也是同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过程”[19]。文章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与传播的不同特点,较之于其他学术论文较为突出之处在于对中国社会知识界进步人士在不同程度上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做出了考察分析。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新建设》《学习》《文史哲》等刊物刊登马克思主义经典译著的情况做了介绍,虽篇幅较小,但不可不视为对这一研究主题的创新。

杨金海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写在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播出之际》(《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新中国的传播”[20]三个部分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出版情况,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传播又分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的建设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分别进行了考察。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章仍多是以中央编译局的编译与传播贡献为主线进行考察,并简单提及我国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专业课程,但限于文章主题及篇幅,并未做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述。

陈有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回顾了作为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致分为五类:全集和补集、选集、选读本、单行本、专题文集和言论集。分不同类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进行考察,有重要的价值,但短短两千字的叙述,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的卷册进行了大致说明,很难详尽分析其内容侧重和不同特点。

韦建桦的《用生命擎起思想的火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百年回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以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这一主体为切入点,勾勒经典著作编译这一世纪工程的整体概况和发展脉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较大的篇幅考察了《资本论》在中国的翻译过程,以此折射出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工作者写成的英雄史诗。

王曙龙、李丹的《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及影响》(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7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并从理论宣传、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对人民群众的理论引导等方面概括了其积极的影响。

以上所述学术论文都涉及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但多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史的整体性梳理,从历史的脉络来了解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历程,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清晰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过程。但美中不足便是因限于篇幅和史料,对细节挖掘不深。

除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编译与传播历程的专著或论文外,也有从某一类别、单本著作的视角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的学术成果。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历程、编译成果等的分析,观点相对多样,从多种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当时编译、出版、传播的现实需要,以及党对编译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编译工作者的编译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说明。但总体而言,一方面,对史料挖掘不够深入,成果介绍较多,但多是围绕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等翻译、出版媒介的翻译出版活动展开,缺乏对高校及大众传媒的研究,对这一时期编译与传播的经验总结较少。另一方面,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够深入,如:在国际背景方面,大多只是提及当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深受苏联的影响,但尚未能有学术著述对其具体的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以及经验教训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仅是一笔带过。

(四)对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当前国内外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著述。但客观地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些研究著述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许多著述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叙述和对中央文献的通俗解读与宣传层面上,对许多问题的研究缺乏新角度和新观点,研究深度尚待加强,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从研究内容方面讲,有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个别章节对经典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个具体时期的一般性简单介绍,研究略为粗糙,缺乏详细史料支撑和必要理论阐释,而对其在整个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阶段(1949—1978)的编译传播则尚未做出专门系统研究。从研究方法方面讲,有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历史学角度对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展开论述。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涉及多门学科领域,除了历史学外,还需要整合运用中共党史学、文化学、传播学与翻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与综合性比较研究。例如,从中共党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是中共思想理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而从文化史的角度考量,它又属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和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今后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综合比较研究。因此,无论从中共党史学角度来看,还是从传播学和翻译学等学科角度看,该课题还存在很多继续研究和探讨的空间。

总体来讲,当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的整体考察视域较窄。

当前学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史展开简要论述,而对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编译机构、编译方法及传播途径等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需要从翻译家的翻译实践方面来研究和论述经典著作编译历程。总的来说,呈现出广度不宽、深度不够的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亟待加深。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主体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

该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主体不仅有领袖人物群体,知识分子群体为此也做出重要贡献。当时主要由知识分子群体开创的经典著作编译事业和提供的较为系统完整的编译成果,对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主体问题的研究呈现“重领袖人物群体、轻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未全面展示知识分子群体在编译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研究视角上也缺乏对他们的深入研究,如时代背景、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对他们编译和传播经典著作的影响等。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领域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军事、文学、民族、工运等学科。当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前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有一定学术价值,但难以反映其整体情况,对其他领域如经济学、史学、文艺学、军事学等方面则缺乏深入细致研究,今后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较为薄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当前学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问题的研究,这在今后研究中需引起关注和加强。

第五,在经典著作版本比较、文本研究及名篇解读等方面研究有待加强。

当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前经典著作的版本选择、名称翻译、文本主题、主要观点解读、理论主线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够深入和不够全面的状况,今后在这些方面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第六,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有待深入。

当前研究在资料收集和利用方面尚缺乏权威资料,表现在对原始文本掌握不够全面,研究成果呈现政治宣传和叙述类居多、学理性探讨较少等特点。此外,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等等。

综之,当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该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般性介绍,偏重于史实叙述,对于“编译与传播”的客观性分析与论证不足,特别对编译种类、基本特征、传播途径等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研究,对于它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也少有理论概括,等等。为此,本课题在全面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基础上,力图突破已有研究的不足,力争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因此,本专题的研究,力求系统细致地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编译与传播的历史,分析其特点,总结提炼相关价值。


注释:

[1]薄洁萍。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记奋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线的中共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光明日报,2011-06-26。

[2]同上。

[3]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3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1。

[4]刘友田。对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三维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12(6)。

[5]刘小兵。凝视经典:关于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著作的思考。桂海论丛,1998(4)。

[6]朱建田,谭希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界定标准探讨。理论与改革,2013(2)。

[7]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0。

[8]邓小平文选: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3。

[9]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

[10]蔺淑英。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研究述略。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6)。

[11]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0。

[12]同上10-11。

[13]专题汇编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挑选有关某专题或某知识领域的著作、文摘和语录汇集而成,如《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列宁论战争与和平》《斯大林论青年》等等。专题汇编也有几个经典作家作品的合编,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研究历史》等等。

[14]俞可平。马列经典在中国六十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

[15]编辑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16]俞可平。马列经典在中国六十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

[17]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

[18]吴道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出版50年。出版科学。2000(2)。

[19]胡为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百年翻译与传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2)。

[20]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写在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播出之际。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