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陆四十九挠挠头皮,一脸懵逼的问道:“十二叔是打算养鸡?咱陆家庄的媳妇娘家可是十里八乡都有,加在一起,这鸡崽儿可不少,光是喂都喂不起吧?”
陆十二嗯了一声道:“不是还有蝗虫么?虽然咱们庄子早早就除蝗灭蝗,可是这地里的庄稼还是被祸害了不少,那些高梁苗什么的没了叶子,与其等以后薅了当柴火,倒还不如拿来喂鸡,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而且还有蝗虫本身,无论是活的还是被煮过的,也一样能拿来喂鸡不是?鸡养的多了,鸡蛋就能多收几个,不说能多卖几个铜板,就是给娃子们吃也是极好的。”
陆十二越说越来气:“你说说你,堂堂一个社长,不想着怎么让咱们陆家庄子富起来,倒是想着怎么黄土铺路,清水洒街那一套?真是揍的轻了!”
陆四十九毕竟矮了一辈,被陆十二劈头盖脸的训斥一番也不敢还嘴,只是小声嘟囔道:“我咋没想过,这不是我脑子笨吗,我要是跟你一样聪明……”
陆十二心中更气,喝道:“你说什么玩意儿?揍不死你!”
直到陆四十九不敢嘟囔了,陆十二才又接着说道:“等鸡崽儿买回来了,这段时间各家各户煮好的蝗虫就先拿来喂鸡,要是蝗虫不够了,各家就再出点儿麸子,还有,让你家二妮儿和三妮儿把这些鸡崽子照看好,年底好拿到县城里去卖,卖的钱拿一半出来分给各家各户,剩下的我另有安排。”
陆四十九连忙摆手拒绝:“鸡崽儿是十二叔你买的,蝗虫是你想办法让大家伙儿抓的,这卖鸡的钱当然也归你所有,拿一半分给各家各户算怎么回事儿?还有,那鸡崽子小时候不好分公母还容易生病,公的多了又容易打架……”
没等陆四十九说完,陆十二便冷哼一声道:“怎么着,朝廷是不允许老百姓养鸡了?还是不允许我这个小族叔带你们挣钱了?你给我听好了,鸡崽子有多少收多少,甭管它公的母的都要,公鸡打架的事儿好解决,一只鸡一个笼子,它们想打也打不起来。”
陆十二没穿越之前,某一任女朋友的家里就是搞大棚养鸡的,多少也算了解一些。
大明这时候虽然条件不咋样,但是用木条配合高梁杆编制成一排排的鸡笼子还是能办到的,再加上蝗虫以及被蝗虫祸害的那些青苗,养鸡的成本也算是就地取材外加废物利用。
除非这些小鸡崽儿子在没有长成之前得了鸡瘟组团病死,否则就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至于陆四十九说的公鸡打架的事儿,其实解决起来很简单,且不说大棚笼养的公鸡没机会打架,就算是散养的,只要弄些薄木片给公鸡戴上,挡住它们看到其他公鸡的视线,也照样打不起来。
等到了年底,这些鸡崽儿长的差不多了,除了留下一些自己吃,剩下的就能拿去卖钱,卖的钱又能拿来搞学堂,鸡粪还能拿来沤肥,也算是一举多得。
至于说拿自个儿的钱,富了陆家庄的人,陆十二倒是不怎么在乎。
陆家庄的百姓要是能富起来,他们可不会觉得朱皇帝有多好,而是会感念陆十二这个小族叔带他们发家致富!
所以,别说小鸡崽本身并不怎么值钱,就算是值钱又能怎么样?
跟把陆家庄打造成基本盘比起来,区区一点儿钱财又能算个毛线!
……
搜罗鸡崽子的结果并不如意。
不是陆四十九不用心,而是这时候的老百姓普遍都有“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的想法,普通百姓家里就算养鸡也不过是养上三五只,其中一只公鸡用来打鸣,剩下几只母鸡用来下蛋,下出来的鸡蛋又会被拿去卖掉,用来孵化小鸡崽子的还真不多。
足足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整个陆家庄的媳妇们都回了一趟娘家,也不过是买回来三十几只小鸡崽子,离陆十二设想中的规模还差了很远,最后还是陆十二又找了吴班头他们,在整个宁阳县周边都搜罗了一遍,才勉勉强强凑够了一百来只。
陆十二设想中的养鸡大棚也很快就搭建起来——洪武元年的元明交战让陆家庄多出来许多废弃的院子和屋子,主人家殒身战火,剩下的屋子和院子就算不拿来养鸡,以后也会慢慢因为荒置而倒塌。
养鸡大棚的场地成本省下了,原本应该是另一项支出的人工成本同样也没花钱,就因为陆十二说年底的时候要把卖鸡的钱分一半给陆家庄百姓,另一半拿来搞个学堂,陆家庄的青壮们就嗷嗷叫着打起了白工。
这些青壮们想的很美:小族叔陆十二就因为读过两年叔,所以得了县太爷的看重,还能受到皇帝老儿的赏赐,要是自个儿家的孩子也能在小族叔的指点下读书两年叔,以后是不是也能混的好一点儿?
为了自己家以后能过上好日子,陆家庄的青壮们白天忙着捕捉蝗虫,头半夜忙着点火诱烧蝗虫,后半夜睡上两三个时辰,天一亮就赶紧去弄鸡窝。
力气?
力气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小族叔花钱买鸡崽子,咱们大家伙儿出点儿力气怎么了?
为了保证这些鸡崽们健康成长,陆四十九家的两个女儿被安排负责照看,每天从天亮一直到晚上,几乎所有的时间不是给鸡崽子们打扫卫生,就是要给它们煮鸡食。
这些刚孵化不久的小鸡崽子并不好照顾,它们现在还吃不了整个儿的蝗虫,只能把蝗虫剁碎了掺进煮好晾凉的麸子,或者掺到那些被蝗虫吃光叶子后拔来剁碎的高粱杆里,要等它们再大一点儿才能喂整个的蝗虫。
忽忽又过了十来天,当陆十二正打量着眼前这些小鸡崽子,琢磨着以后给它们安排熏、炒、红烧、叫花等诸多吃法时,陆四十九再一次匆匆忙忙赶到了养鸡的院子,叫道:“十二叔,县衙里来人了!快到咱们村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