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二章•
为什么单是手握金钱就会让人感到幸福?
・ 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熟悉的钱币形式?
・ 为什么会错以为硬币比其实际尺寸要大?
・ 为什么不想挨宰的话脾气最好火暴些?
・ 为什么现金支付比刷卡支付好?
曾经,金钱的确有其价值。也就是说金钱的外在形式——钱币本身是有价值的。然而长久以来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正的重点,真正的重点是金钱蕴含着很高的价值。其价值在于我们可以用其交换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依然十分依恋金钱的外在形式,而且当外在形式被破坏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有时甚至感到很难过。
据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研究,金钱在5 000年前的早期人类社会中就已存在。[1]真正有趣的是以虚拟概念(即债务和信贷的形式)存在的金钱早于以钱币物质形式出现的金钱。换句话说,金钱出现在我们手里之前,早就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了。与人们的普遍想法不同,过去社会并不完全依赖于以物易物(即货物或服务直接即时交换),比如,如果你立刻给我等价的东西,比如10颗鸡蛋,我就给你补墙。相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抽象的交换形式很有必要——要我补墙的话,你在未来某个时候给我提供等价的东西或服务就行。
我们即刻明白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有想象力,能够换位思考,设想多种未来图景,关键还要有信任、荣誉和自信的观念。我们认为无接触支付方式——刷卡技术和其他一些技术是21世纪科技进步的标志,但在某种意义上这只不过是回归到金钱初现的时候。例如,美索不达米亚谢克尔是一个重量单位,在成为硬币之前,代表一个农民在田地劳作得到的大麦数量。因此,谢克尔是一种承诺,相当于一张欠条。只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成为铸造的货币。
铸币很快牢牢地掌控了人类的想象力,已经掌控了几个世纪。尽管铸币实际流通的量比较少,在如今的货币交易中也不太重要,但是当我们想到钱时,我们依然将金钱看作有形的东西。
目前,10英镑钞票上印着一句“我保证见票即支付给持票人10英镑”,这在过去意味着你可以在银行兑换等值的黄金。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没有那书面保证,就对国家货币没有信心。
的确,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金本位”一直以来支撑着先进的经济体制,甚至到20世纪中期依然如此,1971年美国才全面废除了金本位。但是金本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经济体来说过于僵化。正是由于严格遵循金本位制,才出现了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的惨剧。
即便如此,摆脱黄金一事已经被证明在不断延后,至今,中央银行仍存储着大量黄金,以保证其他增加信心的措施顺利实行。
假设你能成功地将银行账户里的钱兑换成黄金,那你知道黄金能用来干什么吗?毕竟,黄金不能吃。而且,作为一种金属,它甚至也不是最有用的金属。其价值部分在于黄金相对稀少,而且我们喜欢其黄灿灿的色泽,但更多在于我们一致认为它很宝贵。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我们都认为黄金一文不值,那它也就一文不值。
我们赋予金钱价值。太平洋上的雅浦岛以其巨大的石盘(直径可达4米,中间有孔洞)而闻名,这些石盘在20世纪被用作货币。石盘是从距该岛数百英里[2]的一个岛上的石灰岩里开采出来的,用来交换货物。石盘被卖后,依旧在原地,却换了新的主人。像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这样的经济学家曾经以此为例来说明,不管货币是不是由金属之类有用的材料制成的,只要人们依旧认为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法定货币)。[3]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正是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金钱,让我们觉得最真实,外国钞票感觉就像玩具钱一样。事实上,这些石盘对岛上居民来说有其内在价值,岛民认为石盘很美,而且具有宗教意义。据说船在回岛途中遇上暴风雨,石盘落入水中,虽然它已经沉入海底,但是岛民认定石盘的价值依然存在。[4]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石盘依然是货币,就像我们认为10英镑的钞票有价值一样。
当然,现在如果你走进银行,要求兑现“支付给持票人10英镑”的承诺,他们除了兑给你印有承诺的其他钞票外,再无他物。而且,你存在银行里的钱只不过是结账单上的一串数字。而且只有大部分人不想同时拿到钞票时,你才能拿到钞票。如果发生了类似于2007年英国北岩银行的挤兑风潮,事情一下子就清楚了: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兑换所有人的存款。
在北岩银行那种情况下,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中,英格兰银行和英国政府必须出面干预,以防经济体系完全崩溃。它们究竟是如何干预的呢?还是从公众心理上着手。银行和财政部的各种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再建信任”。所有人也不知何故,都决定继续相信金钱,以维持经济生活。
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玩信任计谋。当英格兰银行在网页上干巴巴地写道:“通过实施旨在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英镑的公共信任得以维持。”[5]英格兰银行是在借助影响人们的大脑来掌控金钱。
无疑,金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吸引我们,对我们的大脑施加影响。正如下文所讲,我们甚至认为等值的金钱因外形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