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生活与治理篇(2022年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热搜代表民意?大众媒体对微博热搜的合法性建构与演变

王茜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孟志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璐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在度量社会,微博热搜日益成为民意的合法来源。热搜是如何定义与测量民意的?大众媒体如何看待和阐释热搜,尤其是在热搜的合法性建构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基于民意基础设施模型,本文对微博公开材料的文本分析发现,热搜糅合了“分散个体的意见聚合”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且以2018年为界,日益从私下走向公开、从个体走向关系、从自动走向调控。对十家大众媒体1 133篇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内容分析发现,大众媒体愈发认可和助推了热搜的合法性,最常使用“冲上热搜”“热搜第一”作为评估公众反映的基准。质疑和反思类推文仅占4.9%,且逐年减少,热点算法被视为可信的“权威原则”和“知识逻辑”。

【关键词】 民意调查报道;热点算法;度量社会;计算公众;合法性话语

“除了统计选票数以外,如何探明多数人的意愿?……按周按月地考量或者是测量民意的机器尚未发明出来,也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然而,对统治者来说,也许会有一个倾向,要连续不断地寻找当前大众意见的表现,并且按照对这些表现的解读来形成他们自己的做法[1]。”

英国学者詹姆斯·布赖斯(James Bryce)在一百多年前写下这段话时,大概没有预料到后人真的发明出了“民意测量机器”,不仅可以“按周按月”地运转,还能够实时更新。在度量社会,民意测量机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内嵌于大多数数字平台的热门榜单功能:微博、百度、电商平台的热搜榜,音视频平台的热播榜、“学习强国”的强国热搜、豆瓣电影/音乐/图书/的近期热门榜单和年度榜单……这些榜单可以实时更新、反映和监测大众的注意力和意见。

在上述热门榜单中,微博热搜的社会影响力最为广泛。根据“微博热搜榜”[2]发布的年度报告,用户每日主动搜索2.5亿次,引导1.35亿次搜索热度,每人日均搜索超过12次。热搜成为公众判断某个事件、现象、人物被关注程度的重要依据[3],成为公众舆论注意力的重要载体与依托[4]

以往,大众媒体主要通过民意调查报道来反映民意。例如,我国首个全国性民意调查报道专版——《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专版,它的口号就是“这里报道民意”。现如今,记者日益通过社交媒体来反映和代表民意[5-6]。在中国语境下,热搜成为网民关注度高的代名词,其背后的热点算法(trending algorithms)——“使用一系列指标来识别那些在特定时间内、在特定的用户群中产生最多热度的内容或话题”[7]——也被视为可信的“权威原则”[8]和“知识逻辑”[9]。笔者在日常浏览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时,似乎愈发频繁地看到《“电话发我。”深圳卫健委又上热搜了!》等新闻。大众媒体是否接纳和认可了热搜代表民意的合法性?

美国政治学家苏珊·赫布斯特(Susan Herbst)提出的民意基础设施模型是本文主要借鉴的理论框架。该模型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意定义、测量和传播方式,包括三个“M”要素:含义(meanings),即什么是民意;测量(measures),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媒体(media),即媒体对所测量民意的传播[10]。该模型强调了民意的内嵌性(embeddedness),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意含义的历时性变化,尤其是其与民意测量工具和技巧、媒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该模型提供的理论视角,本文试图探讨以下问题。

研究问题1:热搜作为新兴的民意基础设施,是如何定义和测量民意的?相较于以往的民意调查报道,具有什么新特点?

研究问题2:大众媒体如何传播热点算法生成的量化民意?在热搜的合法性建构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历时性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