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部
AI与机器人的历史
1
梦想要实现人工智能的四位科学家、他们的乐观看法与遭受的挫折
AI为什么无法超越人类婴儿
1956年,四位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相聚,他们发表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乐观言论。这就是AI历史的起点。当时脑神经科学研究有了新进展,同时通用型计算机这个划时代的发明刚刚出现,这两种进步一下子点燃了他们的想象力。
他们当时是这么想的:计算机能够把信息数据记录为代码。既然人类语言能记录为代码,那么知识应该也可以。会议的倡导者约翰·麦卡锡甚至用这样的代码编写出了一组机器语言程序。麦卡锡提出,如果将程序持续升级,马上就能造出像人类一样有知识的计算机了,并提议大家把那样的计算机叫“人工智能(AI)”。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人类的大脑中,有着无限的有关理解这个世界的知识量;在这无限的知识量面前,四位科学家只能茫然止步。
比如说,这里有一只猫。人类婴儿一上来就能对猫这种生物有些认知,接着很自然地了解猫的属性,记住“猫”这个字,掌握相关的概念。
让计算机来做同一件事会怎么样?虽然“猫”这个名称能够转化成代码,但这和实际的猫没有关联。要让计算机了解猫这种生物的概念,需要让它记住所有和猫这种生物有关的属性。这意味着,我们甚至需要提供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这会是一片无限连绵不绝的知识之网,但是没有框架(frame)。而AI只能处理框架之内的事,这被称为AI的“框架问题”(frame problem)。有些事对于人类来说,即便婴儿也能轻易做到,但对计算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这种现象以一位AI研究者的名字命名,叫“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它至今仍是AI研究领域的难题,一直没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