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坛第一铁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0章 张指导的技术贴·转载侵删

张指导的技术贴,内容六千多字,可看可不看,不影响正常阅读,不喜欢的书友可以直接跳过。

之所以要分享这部分内容,是因为我从张指导的经历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畏艰难、韧劲十足;

乐天知命、积极向上。

大抵就是这种感觉!

我觉得如果张指导有机会成为主教练,那他一定是一名优秀的主教练。

所以才分享这个帖子,让大家看到张指导的坚韧和努力向上的积极精神,以此佐证书中的内容,是有所凭证才做出的想象。

或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张指导的路是不一样的。

本文转载自张卫平吧的果然天蓝网友帖,如果侵权请告知,会立刻删除。

以下正文:

张卫平

1965年15岁进入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打球,1970年底中国正式组建篮球队,1973年被从BJ篮球队选拔进入中国国家篮球队。

曾代表中国参加各种重大比赛,自1975年开始接连五次夺得亚运会、亚锦赛冠军。

1980年自国家篮球队退役回到BJ队,1981年由BJ体委挑选做为BJ“十大优秀运动员”之一,第一批进入BJ体育学院攻读首届运动员大专班。

毕业后进入BJ篮球队做教练,两年后进入中国国家篮球队任教练四年。

1988年底结束国家篮球队教练生涯,赴美探亲,曾经在芝加哥大学队做校篮球队训练辅助工作,后进入该校财务部门工作。

1992年进入中国青岛啤酒美国代理公司莫纳克公司工作,现为该公司青岛啤酒市场销售部门美西地区高级经理。

张卫平录音:

我进入专业队打篮球时才十五岁,中国的体育制度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进入体校一边读书,一边打球,讲究的是早期专业化,等都练完之后再去接受其他教育。

我个人就是在退役之后才上大学的。

最早时,我是在什刹海业余体校打球,后来我进了BJ第二十五中学,就转到东毕业余体校去打球了,因为它离学校近。

在业余体校搞体育的孩子们一般都不太读书,心思全在练球上,如果训练的成绩好,被教练认为是“苗子“的话,就会被选进专业队打球。

所以在中国,真正的专业运动员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练习打球的。

这样,孩子一般都没有好好地学文化,也就是说,相对而言,训练水平越好的运动员,他的文化水平越低。

当然,运动员如果自己能够抓紧文化学习也能够学点东西,但如果你自己不抓紧,你出来就几乎是一个文盲。

所以这一点也局限了我们中国运动员的水平提高,因为这至少妨碍自己理解教练的意图。

这和美国如今的状况整个是相反的。

在美国,你要先从中学读到大学之后你才能成为专业运动员。

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也不是,许多时候对战略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头脑。

所以一般运动员就其本身的素质来讲也不笨,傻的那些人大部分已经被淘汰了。

我是后来上了体育学院听心理课的时候才知道这些的,老师告诉我们,运动员从小到大都是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他们特别适应竞争,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其实这从我们的经历上,确实也能够看得出来。

比如说文歌开始了,大家都搞文歌,谁是聪明人这时就看出来了。

这种时候,谁还在偷偷练球不甘落后的,后来就都进了国家队了。

比如我,比如当年也是中国男蓝的选手张大维,都是例子。

而且这也可以从我们进入体育学院学习这事看出来,我们退役后进大学时是插班生,人家都已经学了一半了。

再加上我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直接就进入大学学习,确实困难重重。

我当时是作为由BJ体委选出的十个优秀运动员进入体院学习的,这一学习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专业水平越好的运动员功课成绩越好。

当时,我们的同学中很多人是经过小学、中学直到高考进入大学的,但是他们学不过我们这些后来进去的专业运动员。

而一般的专业运动员,又学不过那些运动成绩特别好的运动员。

我在这时才体会到,我们这些当过运动员的,都会有这些心理。

当然我说的是当时的人,不是现在的人。

现在的人眼里都是钱了。

当年我们打完亚洲冠军一分钱都没有,有的就是一张纸做的奖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

但是我们当时比现在练得苦多了,当时我们的工资每月只挣三十多块钱,和所有老百姓一样,但是没有人说不好好练。

我是在打完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以探亲名义到美国来的。

到美国之后,我做的所有工作其实都是从零开始的。

到美国来之后,我以前在中国多少年的“人力投资”统统算是白费了。

也就是说,我过去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体育投资,到美国之后全等于零了。

这不光是我一个人如此,我相信任何到美国来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中国的医生在国内是主刀的大医生,到美国来之后能让你去宰宰狗就不错了。

我刚到美国来的时候先是到芝加哥,因为当时我太太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我来美国时已经三十七八岁了,英文程度永远是“第一课“程度。

后来在体院学过两年公共外语课,但是这种水平到美国来想要和美国人沟通实在差得很远。

美国篮球是世界上最好的,又是篮球的发明地,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他们递上手。

我在中国时就是“美国大学篮球教练员委员会“的委员。

不要说我了,就是当年苏联队的那个率领苏联队在奥运会赢美国的教练,到美国之后说自己就是想做一个美国大学队的主教练,想教篮球,并说明自己有的是钱,可以不要钱。

他又是“美国篮球名人堂”的人,那都是要有极杰出的成绩还要经过人家投票才能决定能不能进去的地方。

但是人家美国人就是不要他教,美国人就是不信你,没有什么为什么。

从那以后我也就死了在美国干篮球的心了,因为我知道是不可能的了。

在芝加哥大学时,我一边在大学图书馆里做兼职工作人员。

同时也在学校“TREANINGROOM“里,做过“TREANER“。

这个职位在中文翻译中可以叫做“训练员“,但是其实并不是训练员,实际上要按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好像是医务室的一样。

工作就是拎一个冰桶,在练习场边上一坐,谁一有伤赶紧冲上去为人家做处理,这些我们在体育学院时是学过的,但是也有我没学过的,比如说给运动员裹脚。

这件事情听起来好笑,但是这都是很专业的,你得先学,在美国打篮球,无论你是任何一级的运动员,只要你去训练,就得先把脚裹上。

这种裹脚的方法就是先拿薄薄的海绵把运动员的脚包上一层,然后再拿绷带把脚绷上,这样就起到保护作用了。

把运动员的脚“固定“了,哪儿有伤在哪儿“加固“,裹上脚的运动员然后再穿上鞋,穿上袜子,外人看不见。

经过这样裹起来的脚不容易受伤,照样跑,跳,打完球之后,拿剪刀“刷“地一剪开就行了,裹过脚的东西就扔了,这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规矩。

虽然说我一个中国国家队的教练到美国来裹脚听着有点丢人,但是我能够拿到这种“裹脚“的工作还是经过副校长介绍的,干这个工作每小时的工资是五美元。

我不是正式的“TREANER“,只能算是学生兼职,所以薪水不高。

但是话说回来,在美国大学里干这行的其实普遍工资不高。

当时,我们学校里有一个击剑队,有一阵有一个职位空缺,学校就在全美国范围内找人。

在全美国击剑学会里找人,当时要找的是主教练,教三个剑种,这时候就有人来申请,其中有一个是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当年在中国也是参加过奥运会的好手,在美国也学的是击剑,但是他的英文不太灵,我们学校里就让我跟他联络,因为我会说中文,学校需要我告诉他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

因为这个关系,我才知道这个职位有多少钱,这个职位“一季“,也就等于是一年的薪水才五千五百美元,这实在是令人不能相信的低工资。

面对这样一个工资数目,那个中国人还是同意了,但是芝加哥大学最后还是没有要他。

五千五百块钱的低工资要的还是美国人,后来我又去了财会稽查室中做付帐部门的工作人员,所以我知道整个芝加哥大学每年的教育经费是二十个亿。

可是他给体育主教练的薪水竟然是这么低,真让人觉得不可理解。

相比之下篮球项目比较特殊,篮球运动队的主教练工资挣得不少,很多都是年薪十几万的,美国杜克大学的篮球队是在美国大学篮球队中相当有名的队,杜克又是美国相当好的学校。

有一阵,他挣十几万的篮球队主教练受伤了,由他的第一助理教练出缺,这个第一助理教练的年薪才挣一万多。

其实,美国人就是要当第一,第二的就是“NOTNING“。

虽然在美国体育项目的工作就是这么难找,我心理还挺平衡的,我觉得美国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

我后来到学校财会部门的工作开始是全职工作了,这个工作我是从学校里的工作招贴中看来的,我得到的工作就是为学校做帐单。

学校里要付的帐单来了,一大堆,有很多有关的资料在电脑里,你把它拿出来,你自己要核对,并且输入一些有关资料。

我在美国工作得到的体会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计较“,这样才会“吃小亏占大便宜“。

都说到美国做事情,只要别人付给你一毛钱你就不能干一毛一的活儿,但是我不是这么想的,这也许是和我当过运动员有关,有竞争心理存在,老想着要把事情做好,老想赢别人。

刚到那里工作时,我是一个新手,什么都要从头学,当时我们部门规定你第一个月里一个小时里要做出多少帐单,出错率只能限制在多少以内。

第二月指标就开始调高,第三个月再调,做不到标准,你就走人,我在这个部门做事非常用心,慢慢的没两个月时间我就是全办公室里做帐单做得最快的人了。

可能也有人能够比我做得更快,但是他们不愿意多做,因为多做也一分钱没有。

但是我倒不是有意识要和别人比,我是一直在和自己比,这个月我每小时能做二十张,下个月我就想做二十五张,最后干脆就一人做两人的事。

,虽然这份工作时常做得我头昏脑胀,但是我就是不想跌这个份,如果做得不如以往好,我就会间自己是不是“臭大粪“呢?

我没想到这个工作为我后来能够顺利进入在美国经销中国青岛啤酒的莫纳克公司工作,帮助实在太大了。

那时,申请经销青岛啤酒这个工作职位的人有一百多人,虽然这份工作是份半职工作,似是所有前去应招的人都比我更合格。

因为我一来从来没有做过推销工作,二来以往做过的事情和啤酒行业根本也不沾边,等于什么也没有。

但是最后,公司百里挑一只要了我一个人,其中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工作需要申请人原来的雇主做为其推荐人,我就提出让芝加哥大学财会稽查室做我的推荐人,到我后来进入莫纳克。

公司工作之后同事才跟我说,说我其实根本就不够申请这个工作的资格,但是我原雇主给我的推荐评语实在太好了,而且芝加哥大学是个可信赖的大机构,我们的主管说:“我们不要你都不行。“

我之所以后来不再在芝加哥大学干了是因为听从了一些朋友的话。

我有一些朋友住在洛杉矶,他们老跟我说让我到洛杉矶来,说是工作好找,也能打球,我就去了一趟,当时也有人给我提供工作,是在期货公司里做经理。

1991年底就搬到洛杉矶来了,可是来了没有多久那家期货公司就关门了,我一下子就没有工作了,这个时期对我来说很漫长,大约有几个月的时间,我在莫纳克公司主管青岛啤酒的销售工作职位就是这时候得到的。

那时候,我有一个表妹在亚里桑那读书,1993年夏天的时候,她到洛杉矶来打工赚钱,就住在我那里了。

她那时天天看报纸找工作,有一天她就看到莫纳克公司“青岛啤酒“的招工广告了,当时莫纳克要找一个中国人在洛杉矶做业务代表,招工的人从纽约到洛杉矶来面试申请人,公司的人住在机场附近的酒店里。

我表妹要去应招又不爱开车,她又打电话又联系,都弄好之后就让我开车带她到机场那边去参加面试,我后来想了想,觉得这个工作不错我也试试得了,我就也试试了。

我们去面试的情形相当奇特,从纽约来面试的公司里的人好比是餐馆老板,所有应招的人好比是青岛啤酒的业务代表。

你得努力说服他们来买你的啤酒,后来,我进入公司之后我的工作也比较奇特,我并不需要直接卖啤酒,因为莫纳克公司主要进口公司,他们只卖啤酒给批发商,零售啤酒是由全美国的五百五十家批发商来做的事情。

我的任务是在市场上看一看各方面的情况需要,服务好不好之类的,对于这些情况我每周都要给公司写报告。

这个职位是没有人监督的,所以他要求这个人是真正干活的,一个星期下来你要填一个单子说你在过去一周内已经去了哪里哪里,再写上几条情况汇报,但事实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去过这些地方,没人知道你干没干活。

我的这个工作是没有前人做的,以前青岛啤酒的批发商除了其中的两家是中国人做之外,其它都是美国人。

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人市场,而青岛啤酒主要是在中餐馆里卖的,作为莫纳克这个代理公司没有一个人知道洛杉矶中国人对青岛啤酒的市场需求情况是什么样的,所以就需要一个中国人来了解这方面的市场。

我一般是在家里和外面做事的,平时不去办公室,我如果想偷懒很容易,我当时虽然得到的是半职工作,但丝毫不愿意松懈自己,我做事的宗旨就是“你做事,就有人在瞧着你。”

我的这个宗旨和做法后来又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在公司里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度我这种职位上的半职人员增加了很多,他们分散在全美各地,但是到最后所有人都被解雇了,只留下一个人并且升为美西销售经理,那就是我。

在得到这份工作的早期,我的工作就是到各餐厅里跑情况,然后向公司汇报,其他人跑没跑我不知道,我真的是规规矩矩地一个一个去跑了。

一开始我感觉也很难,首先,频繁地写英文报告对我来说就十分困难,但是在当时如果你斤斤计较这是一份半职工作每天只能做几个钟头,那你根本做不出这么多事情来,那时候的我相当勤奋,反正是把自己的所有周未时间全搭上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别人,你写不出英文报告来,可不就得利用周末时间接着写吗。

我做市场调查,总是想把报告写得更好,为了更好地完成报告,我还时常加上图标,以求做得更专业和易懂。

有一段时间我们公司推出“青岛淡啤酒“往美国市场上打,市场反应不太好,但是在推展初期的时候状态并不明显,你就得一家一家餐馆地去说,求人家先试一试,到这时我要做的事情就是销售了,因为这是试销。

半年下来,公司通过试销的业绩看出来不少地区对淡啤酒反应不好。

但是在我这里,虽说很多用户也是只试了一箱就不试了,但是我手下有很多户头,虽然没有人再要,但是公司也能从中看出来谁干活谁没干活。

我现在在公司中的职位其实是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美西地区和洛矶山脉地区的总经理,我当年代半职职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相关经历,但是因为我过去的工作态度好,顶替了我的“经理空缺“。

1994年1月份我升地区经理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竞争,我在所有经理资格条例里只符合一条,那就是“会说流利的中文“。

但是,凭借我过去的工作成绩,我还是得到这个职位了。

这个职位的任务比我以往的工作提升了一大步,主要是要到整个美国西部十个最大的市场去观察,过了半年多之后公司又给我加上了五个市场,工作要求我老得跑来跑去,

我的工作日程是一个月至少要去两次旧金山,公司专门有人给你订飞机票,你自己去了之后自己租车去干事情,一般情况下我一个月内会有三个星期在外面,周末回来只有一个星期在洛杉矶的家里住。

说句实在话,直到现在,我的英文水平也还很差,写出的报告也不够专业,但是我们的上司并不挑剔,只要你把他要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就行了。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来,感到生活很满意,当然,说到我心底里的想法,那我告诉你,我还是惦记着我的篮球。

人这个东西真奇怪,有些事情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多少年了,我一直记住我在体院学习时老师说的话,他说“你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便一旦有机会你不会错过“。

这话真对,很多事情可能你一辈子也用不上,但是如果你不做准备,机会来了,它就不是你的。

这句话,多少年来,我不敢忘,

陈燕妮采访思绪:

他身高一米九三,人难得地一直没有发胖。

和他相识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记忆中他为人从来是宽厚的,容忍的,礼让不止的,

他一直还总是穿着五花八门的老式运动服,通常是旧的,不起眼的,脚下拖拉着一个扁片拖鞋。

他急匆匆地给你来开门,像是刮来一阵高大和风,他周身的这老一套常常可能是他的“当年“剩给他的,也有一些是青岛啤酒因为赞助由他挑头的民间篮球队所赠之物,他直说自己“从来就不要样儿“。

刚到美国时他还曾经教孩子打篮球,二十块钱一小时,后来,他说自己根本顾不上了,这可算是他到美国之后唯一的专业“准确对口“了吧。

穿拖鞋时,他两只脚的大拇趾趾甲就能被看见是紫黑色的,他说“总是这样,打球打的“。

他说他的大拇趾趾甲打球时总是被踢,一踢,整个指甲就全都掀起来了,老是这样,不知道有多少回了,也只有这时他辉煌的运动员生涯才能被你猛然想起。

直到今天,中国很多老牌篮球爱好者一提起他的名字来仍然感到如雷贯耳,然而我对他采访完后才知道我自己原来对美国的认知,相比之下竟也是皮毛,在认真做人的学问上,他高出所有人,无论从本质上还是性质上。

他的平常之心,给了我相当温厚,扎实的震撼。

……

大抵就是这些,还有一些其他地方搜索来的张指导的资料。

人是复杂的,但也是简单的。

张指导的经历复杂,但人很简单。

篮球、篮球,还是篮球!

所以他出现在我的书里,也是为了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