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教程:编导+拍摄+构图+照明+后期制作(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1 大电影与微电影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记录运动物体和观看运动影像的梦想。直到100多年前有了摄影技术,人类记录运动物体和观看运动影像的梦想才成真。

在讨论微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视觉暂留,它是电影、电视成像的基础。视觉暂留又称余晖效应,最早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彼得(Peter)在1824年提出。它是指人眼在观察事物时,外界的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马上消失。这种暂留的视觉称为“后像”。

生活中常有视觉暂留的例子,如图1.3所示的风扇转动图。图1.3(a)所示的风扇为静止状态。当风扇快速转动时,虽然扇叶已经转过去,但是人眼仍然能够保留其影像0.1~0.4秒,因此人们看到的转动中的风扇如图1.3(b)所示。这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较慢造成的,其反应速度为1 /24 秒,是动画、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体形成与传播的基础。目前摄影机拍摄的画面的帧率一般是每秒25帧或30帧,播放时也按同样的帧率来播放,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正常运动的人物影像。根据这个原理,19世纪末,欧美科学家开始了动态影像的拍摄实验,这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图1.3 风扇转动图

人们一开始拍摄动态影像是想看马在飞奔时4个蹄子是否会同时离地。摄影家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于19世纪70年代进行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实验并获得了成功。照片证实:马的4条腿只有都收缩在腹部下面时,才会全部离开地面,如图1.4所示。迈布里奇发现,把这些照片按顺序放在一个动画筒内加以转动,人们通过一个小窗口就会看到马飞奔的画面。这就是人们最早对电影进行的尝试,这段科学“动画影像”的时长只有1分钟左右。

图1.4 马飞奔时的连续画面

随后,法国生理学家马雷(Marey)开始了对动态摄影的探索。1882年,他采用一种特殊的快门控制曝光技术,用一台被称为“摄影枪”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见图1.5)在1秒内拍摄了12个连续的画面,将整个动作过程记录在同一张底版上。这些不同运动阶段的影像显示出动作的连续性,如图1.6所示,这开创了连续摄影的先河。同一时期,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制作出35mm打孔胶片,进行拍摄电影的实验,后来,35mm成了电影胶片的国际标准。爱迪生采用马雷连续摄影的方法,制成了“电影视镜”,将连续拍摄的影像首尾连接,用马达驱动后放在一个柜子里循环放映,人们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活动画面。

图1.5 马雷“摄影枪”

图1.6 步行的儿童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法国的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见图1.7)对爱迪生的“电影视镜”进行了改造,采用十字轮结构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1894年年底,卢米埃尔兄弟成功研制了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并成功地把图像投射到银幕上,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兄弟俩因此被公认为电影发明者。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银幕上为观众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后来,这一天被视为电影的诞生日。

图1.7 卢米埃尔兄弟

现在来看,他们当时拍摄的影片都只有几分钟,可以说是最早的微电影。换句话说,现代电影艺术正是从小小的微电影起步的。

当今的电影基本定型成“大电影”(作品时长大多不短于1个小时),电影艺术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等诸多内容,影响了无数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辉煌的艺术门类之一。现代大电影的成长一直有微电影(电影短片)的身影,只不过以前的电影短片主要是电影人用来学习、演练的,电影短片的时长大多在30分钟以内(一般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专业电影人利用电影短片模拟拍摄一个个电影片段,以便研究剧本结构、学习导演调度、练习摄影和照明技术,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电影创作经验。图1.8所示为卓别林拍摄电影短片的场景。这样做可以为专业电影人日后正式拍摄大电影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投入产出比等多方面的因素,电影短片一直未能成为电影的主流形态,也没有成为电影商业市场的主导。

图1.8 卓别林拍摄电影短片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