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求解(2)
“不止!”伊辉抱臂在胸,问王可,“海缸也不可或缺。那间办公室里鱼缸不少,凶手为何不提前动手?那些鱼缸太小,水量不够,制作电解装置必需的条件不具备。换句话说,唐林义买海缸,给凶手提供了行凶契机。凶手牢牢把握了机会。另外,水越纯,电阻越大,可是海缸里灌的,恰恰是泉水,富含矿物质,电阻反而小,电解效率便进一步提高。这就有个问题,海缸里最初灌了多少水?”
“这个我们本没在意,只是没想到,唐林义居然有照片。唐林清上周五忙完后,拍照传给了他!”王可用手比画,“大概一半吧,也就是6立方米。”
“6立方米,6吨!到爆炸前为止,还剩多少水?用了多少电?”
王可翻起白眼:“天知道!”
“要实现爆炸杀人,凶手必须根据其电解时间,估算氢气总量,甚至要考虑消耗。办公室是密闭环境,但门窗总会漏气,水里也会溶解一部分。另外,长时间电解后,水温升高,降低效率,该怎么给水降温?还有,那个电解槽到底什么样子?要说把整个海缸设置成电解槽,那根本不可能!它太大了!整个计划,凶手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了!”
王可没想到,或者说压根儿没想过,一个既成的犯罪事实,有这么多前提条件。他拿出手机边记录,边说:“这倒是个很具体的描述,对我们给凶手画像有帮助。还有吗?”
伊辉问:“就拿电解槽来说,换成你,会怎么设置?”
“老子一窍不通。”王可回避得很干脆。
伊辉想了很久,才说:“换作我,只能这么做——海缸高1米半,外带独立设备层,高15厘米。总共1.65米的高度,我会踩在椅子上,方便操作。它摆在那里,我要想办法,从内部隔离出一块合适的空间,来充当电解槽,这是必需的工艺要求。这个空间里的水,不能太少,否则产生的氢气不够;可是也不能太多,否则降低效率,浪费电能。怎么隔离出空间?在海缸中插入一块隔板,将海缸隔离成左右两部分,而且要完全隔离,做到密封。比如左边,我用来制作电解槽,右边是鱼的地盘。可是,海缸宽2米,这个2米,包括了海缸的玻璃厚度,其内部实际宽度则小于2米。那么,我该怎样把一块符合要求的、接近2米宽的隔板,大摇大摆带进办公室,去制作杀人装置?而且这块隔板一定要很特殊。怎么特殊?不管它是一块电镀板,或者金属板,还是什么材质,你把它隔在海缸里,都一定会第一时间引起唐林清的警觉,以及怀疑。它立在缸里,太突兀了!是不是?它对人的视觉冲击,远远大于那几条死鱼!唐林清不是傻子!”
“工艺要求?必须这么做?”得到肯定回答后,王可把双手插进头发,使劲犁头皮,“条件那么多,不可能做到啊!单是你说的隔板,那么大块,凶手怎么带进去?”
伊辉的叙述很通俗,王可怎么想也给不出答案。进而,他甚至有点怀疑“氢爆炸”这个最初的结论了。
“我也想不出。”雷家明安静地记录很久了,听了伊辉的叙述,他也觉得不可能。
“其实有个办法。”伊辉在手机上查了一会儿,说,“用玻璃。”
“玻璃?”王可很诧异,“那么大块玻璃,怎么带进去?”
“不用带,有现成的。海缸的盖子,多半设计为半开。也就是说,它的玻璃盖能折叠。”
“你是说,凶手把玻璃盖从折叠处拆下来?”
“我是说我能想到的法子。”伊辉解释,“拆盖子不难。缸体宽2米,那么盖子的宽度就刚好2米。要把它做成隔板,插进海缸,就得自带工具,精确测量,切割。切掉的厚度,基本等于缸体前后两面玻璃的厚度之和,所以,就得带一把玻璃刀。一切准备就绪,我会用AB胶,涂抹玻璃板侧面和底面,再用打火机烘烤,加快凝固速度,随后计算好插入位置,也就是计算好所需电解槽的空间大小,将其插入海缸。最后,再将可能存在的缝隙,进行二次抹胶。这样,一个简单的电解槽结构就有了,槽内的储水量要符合我的要求。剩下的,是装入电极板,连接线路。而真正的水溶液电解槽,通常要在槽内放置隔膜,将其分割成两个电解室,再将两块电极板垂直装入。因为两块电极板产生的气体不同,用隔膜隔开,能避免气体混合。但是我不需要隔膜……”
王可挠头:“您慢点说……我糊涂!”
伊辉放慢语速:“我的目的是制造氢气,它跟阳极板的氧气混不混合,无所谓。用玻璃做隔板还有个好处,它透明,立在水里不那么突兀。如果唐林清不是抽着烟进入房间,那么他一定会发现死鱼,但是,他真就不一定能注意到玻璃隔板——这是注意力被吸引的问题,跟性格无关,尽管他秘书出身,性格沉稳认真。”
“幸好你不是凶手!”王可沉默半天,憋出一句评语。
“那么,导气装置呢?它也是个很突兀的玩意儿,你怎么做?”雷家明突然提了个难题。
“导气装置?”伊辉用力一拍脑门,没考虑太久,边画边说,“其实不需要导气装置。电解的氢气和氧气,在水里达到饱和后,都会自动溢出。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卸掉半开的盖子后,海缸上面另一半玻璃盖子,它是固定封闭的。电解槽的位置,必须位于其封闭部分。那么电解槽的玻璃隔板,其高度也有要求,只须稍稍高出水面即可,总之绝不能顶到盖子,否则封死了电解槽,气体就无法溢出了。”
“有道理!”雷家明接受这个解释,“而且玻璃隔板稍稍高出水面,不易被发现。”
“还有!”伊辉补充道,“海缸下方的独立设备层,有水循环设备,它一定在工作状态。自动水循环启动后,有散热作用,哪怕循环水流跟电解槽中的水有玻璃板阻挡。”
“完美!杀人装置完工了!”雷家明拍手叫好。
伊辉拿出手机演算片刻,写下几个数字。
4%~75.6%,这是氢气在空气中爆炸时的体积占比范围。考虑到电解时大量氧气也溢出到空气中,那么氢气爆炸的实际体积占比,也会相应扩大。
按王可所述,唐林义办公室长6米,宽5米,高3米。
标准大气压,标准空气密度,办公室内空气质量大概是千克。
把氢气爆炸范围的体积占比换算成质量占比:4.64千克~87千克。
该质量占比对应的水消耗范围:41.76千克~783千克。
王可端详着写字板,说:“恕我直言,这些数字没有实际意义。”
“是的!”伊辉轻叹一声,却不气馁,“这些数字都是理想状态值,实际情况太过复杂。我只是尝试重复凶手的思考过程。”
“凶手很不简单啊!”雷家明说,“数字范围太大了!用了多少水?常理讲,下限附近比较实际。50多千克?也许再多点……我知道,你想推算电解持续的大概时长,从而判断凶手的潜入时间点。可是到底消耗了多少?天知道。”
伊辉问王可:“查过用电量吗?哪怕四五十千克的水,耗电也很大!”
“查过!”
王可说办公楼用电度数飙升,可是,企业电费是合着交的,也就是所有车间用电跟办公楼用电,一起交。如此一来,就无从获知上个月办公楼的用电量,也就没法推算往常办公楼平均一天的用电量。没有这个平均用电量,自然没法推算电解氢气的用电量。
雷家明叹道:“有意思啊!凶手一定不是文科生!”
伊辉表情很平静。他突然转了话题,问王可:“现场损失到底怎样?”
“501室为原点,上中下三层,多间办公室被炸通了……”
“没伤到其他人吗?”
“其他房间没人。唐林清去得早,他习惯先打卡后吃饭。”
“这就对了!”伊辉转着笔,忽然问王可,“最重要的一件事,凶手的目标是谁?”
“那还用问?唐林清有老板办公室钥匙,他是替死鬼!显而易见嘛!”
“唐林义周一一定去公司?”
“不一定!可他上周新买了海缸,所以今天一定去,这点已经求证了。也就是说,凶手很清楚这一点。这也是后续侦查的一个方向。”
“不!”伊辉果断道,“凶手的目标不是唐林义。”
王可跳起来:“怎么可能?”
“准确地说,凶手目标不仅是唐林义,唐林清本就在其计划之内。或者说,单独炸死唐林义也好,单独炸死唐林清也罢,如果把他们两人都炸死,那就最好!”
“为什么?”
“你说了,唐林清习惯早去,先打卡后吃饭。凶手既然了解唐林义养鱼的癖好,还知道他上周五新买了海缸,那么,凶手怎会不了解唐林清早起的习惯?如果凶手要杀唐林义,却因为不了解唐林清,只杀了个替死鬼,岂非太失败?”
王可皱眉:“这样一来,凶手的目标是唐林清才对。”
“哦?如果唐林清到公司后,不去唐林义办公室呢?如果他打完卡,直接去吃饭呢?如果他上楼时遇到什么人,转而去了别人办公室呢?可能性多的是!你能预料他的行动轨迹?凶手同样不能。”
王可语塞。
“重点不在这里!”伊辉说,“重点是,作为唐林义的心腹,唐林清有唐林义的办公室钥匙,他随时可以进去。而且,那里新添了海缸,他既然习惯早去,就有必要过去看一下。”
他描述了所有可能的场景:一、唐林义到公司,单独进办公室。二、唐林义到公司后,唐林清同他一起进入办公室。三、也就是案发时的情况,唐林清一早单独进了唐总办公室。
这三个场景客观、合理,凶手必然能提前想到。不管哪种情况,一点儿火星就能点燃氢气。也就是说,如果凶手目标是唐林清,那么计划成功,不杀错人的概率,为三分之二。同样,如果凶手目标是唐林义,那么计划成功概率,也是三分之二。这足以说明,凶手目标不单是唐林清,也不单是唐林义。换句话说,凶手冒险潜入办公室布置电解设备,处心积虑杀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计划只有三分之二的成功率?
王可很震惊。在案情分析会上,他没有听到这种分析。现在看来,案情的复杂性,严重出乎意料。
伊辉谦虚地总结:“只是推测,仅供参考。我只能肯定,那个唐林清,绝不是替死鬼!”
“我去跟江队汇报!”王可连个“谢谢”都没说,急忙往外跑,差点把小饭桌撞翻。
伊辉叫住他:“杀人动机是什么?凶手又是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潜入唐林义办公室的?查到什么,记得通个气啊,兄弟!”
“哦了!有监控的!工厂大门,办公楼门口都有!”王可信心满满,“等抓到人,我请客!”说完,他匆匆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