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内容及意义
20世纪初期,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聚集了一批传统派工笔画家,他们的学画和创作历程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在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时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对其创作的影响。他们大多为中国画学研究会或湖社成员,在他们学画之初虽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但因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他们接受的是传统中国画教育,其创作也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中国画传统,这奠定了他们传统派画家的身份特征。在“五四运动”前后,他们陆续步入中国画坛,相对于改革派“狂飙突进”式的态度,他们秉承保持和发扬“国粹”的基本态度,对中国画的革新采取了温和的改良路线。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变革与意识形态的转换对中国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作为传统派画家,面对新时期的文艺政策他们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与彷徨。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将社会的需要与自身的创作相结合,努力转换创作语言以更好地融入时代,在中国画改造运动中呈现出多样的艺术探索。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们不断地在传统与创新、大众与个体之间寻找着更为“恰当”的平衡点。也正是他们的努力推动了传统工笔画实现了现代转型。
任率英的工笔画创作在这批画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任率英(1911-1989),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工笔画家之一。他将民族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融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了具有时代风貌和个人特色的工笔画风格。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其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对于北方地区的其他工笔画家,任率英学画经历更为特殊。他早期曾接受过民间绘画和西画启蒙,后转向中国画创作,曾长期从事通俗美术创作。1939年,任率英拜徐燕孙为师,并于20世纪40年代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由于到北京时间较晚,此时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已经逐渐减少了教学和交流活动,相比刘凌沧、王叔晖等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传统派画家,任率英早期的作品受徐燕孙的影响更为明显。作为职业画家,他的创作又受到了当时北京地区艺术市场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通俗性。新中国成立后,任率英加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新年画、连环画创作,其创作受到当时文艺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新年画、连环画创作中,任率英完成了工笔画创作的革新。他的工笔画创作从传统出发,并从民间绘画和写实性西画中汲取必要的养分,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纵观任率英的工笔画创作历程,解放前其作品风格与北京画坛的传统派画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传统。解放后,在文化语境与文艺政策的共同影响下,任率英的创作思想和绘画风格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转变与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文艺政策紧密相连,他的工笔画创作也是整个20世纪工笔画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书旨在通过系统地梳理任率英工笔画创作历程,对其三个时期的工笔画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厘清任率英工笔画风格演变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总结任率英工笔画艺术的价值。本书还从社会学角度对任率英工笔画创作活动展开研究,从文化环境、文艺政策等方面分析任率英工笔画艺术发展线索,以个案的角度来反思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创作集体转型的原因、经验和意义。此外,本书还通过大量文献、史料、访谈的收集与整理,对任率英艺术生涯中现存的问题进行重新考证(例如任率英民国期间通俗美术创作活动和任职人民美术出版社期间的创作),丰富了任率英个案研究的资料,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客观有效的参考。
工笔画历经宋元文人画兴起到近代已经衰落,难现唐宋时期工笔画的恢宏气势,当代工笔画亟待振兴。回顾近百年来工笔画的发展过程,老一代的工笔画家为工笔画的发展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度交流,工笔画也面临着中外文化碰撞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在新时期,工笔画该如何坚守自身文化属性保持其独有的民族性与艺术性特征?面对当代文化语境转变,工笔画该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梳理工笔画的发展脉络,明晰工笔画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神。
在20世纪,面对中国画该如何发展与创新进行过多次激烈的论争。但是,中国画该如何发展,中国画该如何借鉴西方艺术,中国画该如何对待传统,中国画该如何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从而完成现代转型,这些问题争论至今仍然没有答案。步入21世纪,中国社会所处的文化语境又一次发生转变,在新的语境中,中国画仍需在深刻反思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发展。通过全面、深入地对任率英工笔画艺术进行研究,对其工笔画艺术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也许能在某个层面上解决20世纪以来工笔画乃至中国画所面临的发展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