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007 库兹涅茨—农工服及三部门学说
此后,著名的美籍俄罗斯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01—1985)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演化进一步调研,并深化完善之。他将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认为三次产业呈一降、二略升、三大升之趋势:人们对必需品需求的增长速度,要越来越落后于收入的速度。对“服务”的需求差距将越来越大,消费需求逐渐趋“物质化”,三次产业必然上升,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回顾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2000—2018年,全国尤其深圳、广州等东部发达地区,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了持续增长趋势,与之相对应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的态势,这与配第—克拉克的描述是一致的,证实了这一演进规律的适用性,说明配第—费希尔—克拉克定理不但适用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
配第—费希尔—克拉克定理作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在具体经济工作实践中,由于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不够透彻,常常出现不该有的误区,值得人们关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把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作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这是对配第—费希尔—克拉克定理的曲解。经济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但反之未必成立。如深圳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8%,广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1.75%,但深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广州高3.4万元。再如,海口市2018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3个百分点,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6万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因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多数地方而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更为重要。
库兹涅茨的研究说明,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2012年的数据,美国、日本、德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比重在20%~30%,第三产业比重均在70%以上。由此想到三次产业大树的模型,与黄金分割线或“世界犹太大法”倒有一拼。后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产业都在70%,如果定在72.5%,那就和“世界犹太大法”一致了,第一、第二产业应占27.5%;而在这27.5%中再次分割,第二产业应占72.5%,为总数的20%左右;第一产业应占27.5%的27.5%,总数应占7.6%左右。这个比例是接近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占比的。我国还达不到这个比例,尤其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占比在18∶28∶54上下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