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研究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和改造,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并未超出自然的调整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未充分显露。然而,到了工业文明阶段,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期。要想治理环境问题,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未来十年治国总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勾勒了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为今后加快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寄予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丰富理解。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安排,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不难发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和大国责任感,中国正积极采取多项举措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但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国情与经济发达国家差异较大,盲目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保持经济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实施合理有效的能源环境政策来协调增长、节能与减排的关系,该寻求一条什么的道路以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依据所处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的新形势(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环境问题成为现阶段中国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提出的新要求(绿色发展),从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工具和手段的选择、设计与应用着手,研究能源技术进步理论内涵和外延,从理论上明确能源技术进步的政策内涵、影响因素、目标定位、绩效测评等体系框架,系统分析能源技术进步对经济主体行为、绿色技术激励、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量、节能减排效果、宏观经济影响、社会福利影响等效应的影响,揭示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影响机理;构建一个“新常态”转型期特征的动态环境CGE模型,仿真研究中国绿色发展过程中能源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影响效应;结合实证研究与动态模拟结论,基于能源技术进步探讨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可行路径、优先领域和保障措施,进而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组合工具,以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们相信,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将进一步丰富绿色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环境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等理论和知识,同时也为企业实践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奠定国家生态安全基础等方面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并提供重要的决策建议。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工作还面临着经济、能源、就业、体制,尤其是技术等方面的约束。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转型和低碳经济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权益,寻找一条协调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长期和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因此,本书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