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三国演义20讲:读写与思辨能力提升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在前面

《三国演义》难读。犹记得大学二年级,为了作业和文学院学生的名头不得不去翻开这本书。至今仍记得坐在大学自习室的椅子上,我挺得直直的背,故作姿态自然是对于逃避的克制。是的,纷繁众多的人物(一千多个),目不暇接的战争,脑子要绕个弯想一想的阴谋阳谋,不时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都成了让人却步的理由。

十年后,我成了老师,需要带领学生读这本“四大名著”之一,有的学生兴致盎然,却醉于情节本身,对历史的思考和文学技法的领悟流于表层,有的学生则不感兴趣,畏难情绪与我当年如出一辙。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这本名著的魅力呢?

再次拾起《三国演义》,或许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训练养成了我精读文章的本领,或许是长年面对学生的提问锻炼了我面对文本的敏锐,又或许是人生阅历的增长培植了我的耐心,无论如何,这次的阅读,我深陷其中,直觉得《三国演义》一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它对人的召唤犹如悬崖之于攀岩者,银河之于探索者。读了“三国”而再去观望古往今来的小说,心境有如光风霁月一般明澈,带着发现源头的喜悦,“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终于不再是当初要背诵默写的一句文学常识,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化进故事,演变成认知。阅读这本书,你分享到的正是这种阅读时的感动、喜悦、发现与领悟。

三国乱世,战争多,各色人物多,叙事时还要魏、蜀、吴三头并叙,初读者纷繁复杂之感难免。那么,如何帮助读者在阅读中理清头绪,获得较为清晰和整体的感受呢?为此我做了以下设计: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十五讲,为分述,围绕重点人物、重要历史事件、关键局面等作局部鉴赏分析;第二部分共五讲,为综述,概述《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文学文化常识、创作手法等。

其中,分述的章节,包含一个文化现象、两场重要战争、三个经典故事、九个/组重要人物。关注“禅让”现象有利于读者明白小说中人物的文明困境;关注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突出《三国演义》作为战争小说的内容特色;关注经典故事(“青梅煮酒”“舌战群儒”“三顾茅庐”)会帮助读者明白汉语文化中的典故内涵;关注经典人物(十常侍与董卓、袁绍与吕布、武将群像、东吴群像、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司马懿)既可以帮助读者在繁杂的情节中理出事物发展的动因,又可以领略千姿百态的人物风貌,在历史的哲思中更为重视人的精神力量。

而综述的章节中,《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和“主题之辨”这两章,呼应小说阅读中需要把握的两大问题;“剪裁之妙”“叙事之巧”“故事串效应”这三章充分挖掘小说的叙述技巧,希望能够提升读者的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

此外,在行文中,挑选了原著的重点章节作为例子来精读,避免了文中随处举例造成读者阅读负担过重、门槛过高的问题,让读者在欣赏学习的同时,又可一窥原著文字的魅力。

在编排体例上,每个章节前特别设计了“阅读导引”专题板块,分为“阅读回目”“阅读指导”和“阅读支持”。其中“阅读指导”特别关注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三国演义》前三十回讲述东汉末世群雄并起,事件头绪繁多,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抽象出影响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力量,比如“十常侍和董卓”“吕布和袁绍”,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一番探究,即可窥见乱世之所以乱的原因,油然生发历史兴衰之叹。又比如,讲“舌战群儒”,我们不妨联系三国中的其他使节,如邓芝;讲“青梅煮酒”,不妨联系小说中孙权和曹操、刘备和孙权惺惺相惜的情节,这就是联系阅读的方法。而讲人物的章节,希望体现的阅读方法是对每个人物提炼出最耐人深思的点,带着问题去阅读与思考。比如,诸葛亮是“人神之困”,司马懿是“乱世为官”,刘备是“为什么是他”,曹操是“遗臭流芳本一身”,关羽是造神运动,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阅读支持”则是对小说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典故进行辅助说明。

每个章节后还附有“思辨读写”板块,第一部分是趣味阅读,希望用丰富的沉浸式阅读形式带领读者玩转《三国演义》,第二、第三部分分别是“写作加油站”和“阅读加油站”,致力于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帮助有需要的读者进行切实的提升。

如果再对这本书作一个趣味介绍的话,那它应该是这样的:

这是一本慕古追今的书。读《三国演义》如果止于愉悦于小说情节,追慕古人风貌,也不能算作将这本书读活了。鲍鹏山诗歌《漫长下午图书馆独坐》中写道:“我感到一双双死而未瞑的眼睛/我感到一种死不服输的杀气/我亦感到一种死而未绝的相思与柔情/与死而未绝的怜悯……”数次读《三国演义》,我也感到那一双双眼睛,穿越时空投注在脊背上的分量;我还在想:它对于我们今天的价值何在?读吕布和袁绍,发现他们竟然死于同一个原因——自恋;读“三顾茅庐”,疑惑诸葛亮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出山?是积极进取,还是归隐田园?这样的人生难题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人们。读张飞、赵云、许褚、张辽一干武将,感受到生命的力与美,这对于久坐书桌和电脑前的现代人是何等的冲击。读司马懿,想他的前忠后乱,告诉我们可要想好了,假如进入一家家族企业做高管得有多难。

这是一本鉴赏书。“华容道”曹操三笑,这个惊险的故事怎么来个“豹尾”?关云长“水淹七军”人生战绩达到顶峰,为什么本回结尾就是他一箭被射倒?小说的情节排列有怎样的讲究?陆逊是按照诸葛亮的对照人物写的,他们居然有几乎一样的小说章节?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什么痛哭流涕?这本书对战争有什么反思?曹操逃跑时可以让“人马践踏而行”,刘备逃跑时却携民过江痛哭流涕,二人的命运皆峰回路转,这又是对怎样价值观的褒扬?吕布之死难道咎在爱照镜子?袁绍之败恰在“四世三公”的高贵出身?刘备向庞统道歉透露了他怎样的隐秘心思?关、张二人之后而有诸葛亮,刘备怎么处理这个友谊难题?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为大局计量,还是来自情感逻辑的偏执?马谡失街亭过不在诸葛亮的大意而在他的孤独?小说技法、主题思想、人物品析,在这本书中都自然地融进每一个故事、每一回讲义中。无论如何,哪怕浅显,这是一本有思考温度的书。

这是一本语文老师写的书。所以,它是贴心的。一个老师会经常设想他人的阅读困难,比如文言诗文。我念中文系时初读这本书,对小说中的诗文常粗读而过,大意自然能明白,却限于水平和所下功夫,不能理解其中的玄妙。古代小说少有“议论”和心理描写,诗文就是兼具这二者功能的,相当于“文章之眼”,其实是万万不能马虎的。为了弥补我年少时的糊涂,这本书对诗文讲得很细,比如第五讲“三顾茅庐”,把体现诸葛亮思想矛盾的诗文均细读了一番;第十讲“曹操”更是对诗文中的典故一一加以解说。再者,语文老师长期锻炼精讲能力,对文本读得很细。比如小说第六十八回写孙权本在“濡须坞”中,却为救属下徐盛冲到“垓心”。“濡须坞”位于龟山上,它和七宝山两山夹一水,在不远处汇入长江。坞,关隘。垓,平地。这段话说的是孙权本来在有堡垒和天险保护的指挥所中,却冲到了毫无遮拦的平地上。这样一细读,我们才深切感受到他对下属的关心之切。

无论如何,写作此书时,诚惶诚恐有之,自惭形秽有之,阅读的喜悦与感动自然更常有之。倘若此举能使读者愿意接近《三国演义》这块美玉,倘若这本书够格做一块砖头,我将深以为幸。

祝阅读之旅快乐、顺利!

王迪

2023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