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求:认识自己的成长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反求诸己,内圣外王

作为人类的个体生命,我们每个人“与外面世界交互”和“与自己相处”,构成了我们各自生活的全部。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定义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一个人无论是成为仿似过客的一粒尘埃,还是灿烂星河中一个始终被铭记、常常被提起的标记,最终,他都会完成此生的使命,都曾作为人类文明进步、集体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一个鲜活的人格样本而存在过。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所以是没有意义者,因为它本身即是目的,并不是手段,人生的本身,不一定是不值得生的。”与死亡相比,我们似乎对于生的过程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事实上,“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这取决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以及“定义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如果我们一味地只想认识世界而忘了认识自己,多半会在外在风尚和社会流行的价值标准的框架里拼尽全力而随波逐流,在日新月异的动荡而丰富的世界里丢掉了自己。越努力却似乎越身不由己,越追求却越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即便拥有,也往往会追问自己凭什么。当然,对更多能力跟不上欲求的人而言,焦虑、疲于奔命和沉重感则会是常态。

如果我们只想认识和做自己,于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与世界的距离,就会看似简单却没有力量,看似干净却经不起任何风雨。游离在生活之外,未经世界的浸染和洗涤,就像一朵花从未盛开过,也就失去了生的意义,更谈不上真正认识自己。

人与人不同,世界以不同的样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目当中。换句话讲,世界是每个人内在的定义与呈现。如果说“认识世界”是“我”的功能的应用与外化,那么“认识自己”就相当于“我”的能力的开发与内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世界”是“认识自己”的方式,“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对自己认识和开发的深度决定着我们能够抵达世界真相的程度。两者是时时并存的、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是持续的、动态的,直到物质生命的尽头和精神生命的源头。

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

生命由物质部分(肉体)和精神部分(丰富的内在人格)构成。现代医学和生物学对肉体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发了越来越精准的检测仪器和治疗技术,但依然存在很多未解的难题。与物质生命相比,一个人的精神生命是主观的、灵动的,而且更难以测量。与此同时,精神生命的源头、生长逻辑、方向和归宿似乎并没有像物质生命那样存在相对普遍的规律和确定的结论。更进一步讲,物质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我”不可能脱离“我的肉体”而完成“我的生活”。精神生命是“做主”的存在,睁开眼睛后一切的行为都是“我”的选择和反应。能不能真正“做主”取决于“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我的选择和反应是“基于本能的、条件反射的非觉察状态”还是“超越本能的觉察状态”,进而是“自主的自然应对状态”,都是一个人智慧水平的真正呈现。人与人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源自精神生命的不同,而“认识自己”这个命题,正是对精神生命真实存在状态的认识和持续升级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具体而言,以每个人当下的自己为原点,体会“我是怎么做主的”(我是怎么发挥作用的),逐渐完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并通过坚持练习“提高我的做主能力”来实现自己精神生命的改变和升华,在变化中认识不断升华的自己,从而有机会持续探索和靠近精神生命的源头。构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之间的桥梁,在工作、生活中将“我的应用”和“我的开发”融为一体,通过自身生命的升华来支撑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责任承担,既是符合生命运转规律和存在意义的高效学习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逻辑。

然而,知晓道理是为了让我们有信心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圣人是通过二六时中、日复一日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完成修身的。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层次)达到了圣人的水平,他面对外部世界的一切反应都会符合圣人的标准,这种状态能够“遍一切处、遍一切时”[1]地贯穿在生命的所有呈现之中。哪怕在外部的不确定遭遇中有所波动,也始终不改其由内而外的、贯通的、真实的、自如的状态。来自生命源头的动力借由个体的生命过程,呈现出自然的、鲜活的、流水不腐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反过来讲,穿上圣人的外衣,化装成圣人的模样,模仿圣人的言行,也许可以与圣人显得很相像,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楷模,甚至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但终究不过是不同程度的、习惯了“东施效颦”的伪君子而已。当然,这里的“圣人”存在相对层次的差异,并且可以作为一个泛称,泛指所有我们渴望成为的、被普遍认可的各个领域的标兵和榜样。所以,内圣外王的前提和原点是“反求诸己”,简单地讲就是“向内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认识和开发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就受制于有限的自我本身。一个人如果不能借助生活中所有的经历完成对自我的觉察、超越和升级,那么,再深的苦难都有可能变成强化某种心灵模式的藩篱。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特尔斐神庙中的箴言,也是苏格拉底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了一些与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他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的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的世界。许多人都在努力认识这个世界,希望影响、改变甚至征服这个世界,至少能够通过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点。然而,认识和开发自己的程度决定着我们能够抵达世界真相的距离。认识自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们每天都跟自己在一起,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善待和有效利用自己这个独特的、具象的、鲜活的生命,能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地探知到生命的意义。

“反求诸己,内圣外王”如何能够落实成为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实践并成为可以被不断靠近的方向?这正是本书试图回答的命题。本书也是我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本书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特点,第二章介绍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与障碍,第三章定义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第四章介绍了常规学习方式与高效学习方式的差异,第五章则包含了每日功课,工作、学习一体化以及借事炼心的具体操作方法。前面三章侧重于认知,帮助我们对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构成及发展趋势建立认识;后面两章侧重于方法介绍,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走上“反求诸己,内圣外王”的学习成长之路。

在我此书成稿的2022年春天,当时距离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已经过去两年多,病毒并没有离开,疫情防控是常态。当时,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往来仍然处于不同程度的受阻或者停滞状态,分居在异地的亲人和朋友们,见面和相聚变得没那么容易。针对疫情防控需要而采取的措施随时有可能切断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物理空间的联系,物质条件的满足也会遭遇前所未有的限制。此时,焦虑的情绪很容易通过互联网传递和强化。习惯了快节奏和注意力向外的现代人,在强大的惯性瞬间被打破的时候,往往就会面临强烈的不适感。能量向外释放的动力受到强阻力的时候,会反向激荡起内心的慌乱感,甚至会演变成无力的忧郁感或者幻灭的虚无感。

当不可抗力发生的时候,除了理性面对事情本身和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遭受的损失以外,内心的安放是更为重要的功课,它决定着我们能否避免情绪的内耗,能否尽量理性地适应甚至有能力将低谷的经历转化成内心承受力,乃至更深层的洞察与从容。认识自己,接受和悦纳真实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借由一切经历成为更好的自己,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也是现代人在面对层出不穷的精神困境时最有效且根本的解决道路。

生活的前提是成为自己,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前提。生活的方向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可能拥有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和方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求诸己,内圣外王”。每一朵花都应该盛开,都值得绽放,希望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都能够成为心智成熟的人。人类社会终将因为大量个体的百花齐放而持续进步,星光璀璨。

李书玲

2022年11月


[1] 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刻,无时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