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拥抱大数据——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银行的数据沉淀得越来越多,基于传统架构ODS、DW、DM实现大批量数据分析越来越慢,技术瓶颈严重影响了数据发挥更大作用,导致业务条线对数据能产生什么价值产生了疑问,反而认为传统方式开展业务更有效。

从2012年开始,以Hadoop平台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日渐成熟,国内银行纷纷开始推动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应用探索:基于大数据平台,从历史数据归档、查询与访问,到对大量日志信息进行分析,以及采用爬虫技术对外部数据进行提取,以知识图谱技术尝试进行客户关联分析等,期望通过技术助力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为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2015年,江苏银行与江苏地税局合作,基于客户授权的税务数据,面向诚信纳税个人客户推出银税联动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纯信用“税e融”,让中国银行业有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数据的“数字化产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客户与产品规模高速双增长。其他区域性银行据此看到了数据的价值,纷纷选择与江苏银行合作,希望引入此数据驱动业务创新模式,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一段时间内,“税e融”成为各地区的金融爆款产品,让数据发挥更大价值的理念在银行落地。各家银行以此为思路,纷纷研发了基于公积金数据的“公积金贷”产品,基于社保数据的“社保贷”产品,基于收单数据的“收单贷”产品等,改变了以往银行提供普惠类贷款需要客户提供大量线下材料并多次到访网点签字确认的烦琐、周期长的现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以及线上技术手段,让申请当日即可线上放款成为可能。

自数据赋能产品创新落地后,各家银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平台、行内行外的数据,释放生产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传统业务的高质量快速发展,而不再仅是盯着抵押物等去思考业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数据开始变得有价值,且可以推动业务发展。“普惠”数字化成为各家银行在德国IPC技术之后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