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微媒介:社交时代
微媒介就是“网络社交服务+即时通信服务”。美国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中国的微博、微信等,这些微媒介成为获取传播信息,进行人际沟通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的微媒介主要包括三大类:微博、微信、短视频。其中,微博作为广场式的平台,个人发布的零碎信息摆脱了传统的新闻审查形式,信息传播不是所谓的关系传播,而是关注传播。微博独特的“单向跟随机制”允许用户任意关注他人,有利于微博信息跨阶层(圈群)、大范围、病毒式地传播,从而瞬间产生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参与效果。微博凭其超大用户群改变了舆论热点的形成模式,使以往“网上爆料—媒体报道—网民评论—媒体跟进—形成热点”的“裂变反应”,演变为“多点爆发—超速聚焦—持续发酵—现实落地”的“聚变反应”,这种“聚变反应”爆发更快、能量更强、可控性更差。新浪微博是活跃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网络舆论场之一,是网上信息传播和舆论发酵的一个主要渠道。微信是熟人间的圈子传播,传受双方是“双向跟随”。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的“熟人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微信用户所在的空间是基于熟人之间可信的前提下形成的,这就使得信息在交互传播的过程中,被接受和采纳的程度很高。相比开放程度更高的微博,微信更易形成一致的诉求倾向,一旦通过微信发生集聚,较易形成“一呼万应”的群体规模效应。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成为微信用户最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有的微信用户频繁浏览朋友圈,并将在朋友圈或者其他渠道搜集的信息在朋友圈转发分享,这些用户被称为不知疲倦搬运信息的“信蜂”。微博用户数量庞大,是一种公开的状态,成为巨大的显性舆论场。微信主要在朋友或者同事、同行之间传播信息,大众难以知晓,成为最大的隐性舆论场。
网络社交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种社交形式:一是开放社交,比如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二是私密社交,像密友圈,微信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像开放社交那样,舆论有自我净化能力。谣言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即使澄清之后还会继续传播,这是一个发展的变化;三是匿名社交,就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包括“友蜜”“乌鸦”,这些应用可以与熟人、陌生人之间分享秘密。这种私密社交现在变成毫无节操、无底线的匿名爆料、谩骂,甚至谣言诽谤的新灾区;四是弹性社交,就是有一定关联的人对一个话题感兴趣,随时随地就可以构建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典型的应用就是“火聊”(firechat),它无须互联网连接,不需要移动信号,也不需要wifi信号,通过手机应用把每个手机变成智能路由器,不同的手机之间能够组建成一个新的网络,可以支持2~10000人群聊。例如,“火聊”App最大的市场在亚洲,印度、日本、中国居前3名。印度用“火聊”是因为移动信号的覆盖程度不高,日本是因为地震频发,“火聊”可以作为事件突发时与外界联系的工具。
短视频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短视频呈现碎片化特征,随时分享即时场景,生产门槛低,参与互动性强,吸引了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微视,是短视频重要的产品之一,是2013年9月出现的视频社交软件,腾讯模仿当时国外一款火爆的短视频App——“Vine”(也被称为“短视频鼻祖”)推出微视。2014年之前,移动互联网尚在建设,短视频成长缓慢。2016年,短视频进入井喷时期,应用数量爆发增长,用户规模也快速增长,字节跳动推出的“抖音”“西瓜视频”、百度推出的“好看视频”等App发展活跃。2018年春节成为“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收割流量,吸引客户的黄金时期。据《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短视频超越在线视频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行业,有近半数网民成为短视频用户,短视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由于准入门槛低,自我审查机制少,短视频充斥着大量低俗内容、虚假内容,成为突发事件不实信息的来源之一。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针对短视频平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2019年12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