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中学生活思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知物由学 学贵有恒

(课业的价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重复人类艰难探索的全部历程。如果通过直接学习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开拓未来。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知物由学”,就是说人非生而知之,无论生来才智高下、能力大小,要想了解事物、知道事情、懂得事理,学习才是唯一的途径。

是否“人人都能学习”呢?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脑科学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他认为,正常儿童的智力,没有显著差异,人类在学习、思维以及达到某种规定水平的能力上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所谓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他断言:“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条件。”

明确目标,恒指三维主动学

应当说,学校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国家课程理念先进,体系完整,统编教材内容丰富,品质优良,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关键是教师,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专业素养。通过教师的经典传授和课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提升学科素养,而且可以在榜样示范中学到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在教学实践层面,中学阶段学习新知识的频率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推崇教师主导的、有清晰目标和及时反馈的直接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

然而,在同等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前面我们谈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学习”的旨要。学习者如果自身没有把握好方向,目标不明确,就很难做到凝心聚力,主动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三维目标”是否具有指向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呢?

首先来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是我们过上正常社会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课业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对于“双基”,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并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把知识点纵横联通起来,达至融会贯通。

其次来看“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无论对哪门学科来说,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4]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学习的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对更多问题和困惑,经历挫折和失败,有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质就是关注人。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则应自觉培养价值意识,留心识别真伪,区分善恶,分辨利害,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健全与发展自己的人格。

综上所述,“三维目标”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维目标”交融互进,才能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我们学习时,始终要把握好这个大方向。

创造条件,循序渐进上水平

学校通常被视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的场所,但学习的任务最终还得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在班级集体教学形式下进行学习,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创造有利于课业学习的必要条件。

一是认知方面的条件。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都自成体系,如果没有完成前一个学习任务,那就尚未具备完成新任务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给予这些学生必要的、足够的学习上的帮助,学生自己则应努力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缺陷。

二是情感方面的条件。有些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愿意学,主动地学;而有些学生则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勉强地学;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便认定自己不能学好,害怕和讨厌学习。学习情感上的这些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但实际上学生之间的许多个别差异不是个体固有的,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对学生长期抱有希望,经常和客观地肯定学生的进步,使之受到热情的关怀和鼓舞;学生则应该调适自己的心理,做出足够的努力,通过反馈矫正等手段,不断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实践表明:在所有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中,教师最重要。“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与教师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将教师视为榜样,带来的益处可能是长期的。

第二,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认知过程。

课业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知识也难以得到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第三,自觉地坚持优化学习的进程。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成六级学习水平,由简单到复杂依次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识记是指对所学知识单纯再现和回忆;领会是指学习者知道传输给他的是什么,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说明、解释和推论,是最低层次的理解;应用是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具体的环境中去,“即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分析是指“把某一信息剖析为它的组成要素或部分,借以弄清楚诸概念的相对层次,并使所表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白”;综合是指“把诸要素和各组成部分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评价是指“对既定目的的有关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实际上,识记、领会、应用三级学习水平,就是老师们平时讲的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综合、评价三级水平,就是老师们平常讲的发展智能、提高学力。

上一讲说到,学习的实质就是感知、穷理、求真。在课业学习中,我们应通过教师精确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踏着认知的阶梯拾级而上,并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学习活动,由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地寻求知识,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对抗错误,正向积累促发展

人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学生习得知识也是由少到多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积累效应。与此相反的是负积累效应。有些学生前边的学习内容没有掌握好,形成拦路石,必然会影响后边的学习,久而久之,缺乏的知识越来越多,一块一块的拦路石堆积成拦路山,他们就会感到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考试经常不及格,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自信心。

学习分化的主要原因是积小难为大难。我们在学习中要自觉地克服负积累以加强正积累效应,其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矫正错误,搬掉前进路上的拦路石。

首先要正确对待错误。一般地说,学习本身就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进行的,故有“闻过则喜”之说。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勇气,失去尝试、探索的机会。其实,错误正好反射学习的困难所在,反映出思维发展偏差和行为习惯缺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还能让我们真正明白问题的症结,从而及时矫正,清除隐患,使得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正确地内化于心。

关键在于找出错误成因,对症下药纠错。有的错误来自学生尚不成熟的个性,比如粗心大意、注意力涣散等,改正错误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意志品质。但是,许多错误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时形成的,它展现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历程,这类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前提。因此,矫正错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反省错误经历,找出致误原因;二是直面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辨析错误观点;三是重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从错误中悟出新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应当说,在经历错误或矫正错误的努力中,我们往往获得在平坦大路上难以见到的景致,不仅能感受到心理的挫折、惊喜与顿悟,体验到探索问题的乐趣,还能促进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中获得质疑、反思与多向思维的创新品质。

有必要强调,矫正错误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错误往往具有诱惑性和顽固性。为避免重犯类似错误,拔出思维认知的病根后,还必须进行刻意练习来铲除。刻意练习强调反复练习的重要性,但又不同于机械地重复:它有清晰的目标,学习者须付出极大努力;它有明确的动机,学习者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意图;它注重即时反馈,教师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训练方案,学生根据反馈调整练习,而这正是直接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老师多半主张通过刻意练习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者无法跨越表层学习而直接进入深度学习阶段。如果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概念没有很好地理解,那么他就不得不把认知资源耗费在这些表层知识上,深度学习将难以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刻意练习使部分基本的技能达到自动化,就能形成我们以后学习的无意识基础,从而拥有更多的认知空间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如今中学阶段所要求完成的学业,是我们积累知识、学习认知,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解除思想上的种种蒙蔽,正确地运用思维工具的必修功课。尽管学习任务充满着挑战,但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去攀登。当然,学习、训练毕竟都是艰苦的,没有人天生喜欢吃苦,几乎每一个人都需要与自己学习的惰性长期“战斗”。有道是“勤能补拙,恒成万事”,只要我们肯去做,肯去想,肯去学,不怕苦和累,就一定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格言警语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弄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

——【德】歌德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对于外来语,也不妨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

——鲁迅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俄】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英】弥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