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但凡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地方,自会随着岁月的推移,造就出非同寻常的兴旺繁荣。
杜溪镇,也不例外。数百年前,杜溪这个地方不过是个盐商们往返于沿海煮波熬盐场所的落脚点而已,是靠着盐品的集散而渐渐成镇的。后来随着海岸线的外移,凭着煮盐糊口的盐民越来越多,独占着水陆两便之利的杜溪镇便逐渐成了必不可少的盐品中转的风水宝地,来自四面八方的盐商自然是水涨船高越聚越多。于是乎,客栈林立,酒肆、饭店、茶馆应运而生,杜溪镇随之热闹非凡闻名遐迩了起来。
日渐繁华的杜溪镇,自然而然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眼中的香饽饽。除了盐商外,其他经营各种土特产之类的商贾也就跟随着蜂拥而至,使这里几乎成了各种特色独具的南北货的集散地。货多人众,致使杜溪镇向周边急剧地扩展着,成就了它方圆几百里举足轻重的大镇地位。
时至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开埠,发展神速,迅即成为了远东地区如雷贯耳的十里洋场,杜溪镇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时地利之便,名声日隆,繁华得简直是令人眼花缭乱了,毋庸置疑,杜溪镇处于连结闹市与农村地区的咽喉之地,具有“闹中取静、静中有趣”的独特优势,自然而然成了广袤农村地区土豪与厌烦闹市喧嚣有钱人的世外桃源。蜂拥而至的有钱人纷纷在杜溪置地营造安乐窝。这样一来,杜溪镇又一次获得了长足繁荣的机会。酒足饭饱烟过瘾的腰缠万贯者,自会饱暖思淫乐,盼望着寻欢作乐的场所,这就使得杜溪镇的另类繁荣似如雨后春笋般地昌盛了起来。
1949年以后,由于采取了一连串荡涤污泥浊水的措施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所以原本繁华非凡的杜溪镇一下子沉寂了起来。不进则退,昔日的繁华不再,裹足不前的杜溪镇变得死气沉沉了不少。
直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杜溪镇所在的地区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开放特区之后,杜溪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镇领导勇于解放思想积极地招商引资,利用杜溪籍港商众多的优势,几次组团赴香港等地招商,鼓励港商回家乡投资。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杜溪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得到了在港杜溪同乡会的积极配合,收获了不少引资的成果。
在港有一家专营地产的慕景家族企业集团的两名当家人,虽说不是杜溪籍,但在杜溪却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他们自然对回到阔别了将近30年的杜溪投资呈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位被夫人董事长时时掣肘得颇感窝囊的名为副总裁的景梦喜,更是蓦然间滋生出了“一事两便当,烧香望和尚”的迫切愿望,意欲舒缓舒缓这些年来“貌似风光,实则压抑”的苦闷心绪,心里暗自打起了天高皇帝远另辟生财之道的如意小算盘。于是乎,他向大权一把抓的董事长兼总裁的夫人主动请缨,甘愿打头阵去旧地考察寻觅商机。精明透顶的女强人岂会意识不到蓄势待发的杜溪蕴含着的滚滚财源,自然是对他的主动请缨大加赞赏一口应允了。景梦喜没想到早已貌合神离的已经只属于名义上的夫人竟会如此爽快,不禁扬扬自得了起来。可是,正当他准备动身起程时,却意想不到地接到了慕景集团女皇的一道圣旨:要他带儿子慕思亮一起前往。自以为聪明的景梦喜万万料不到不露声色的慕静雯比自己还要高明,他知道这是对自己越来越不满的夫人意欲将集团大权逐渐交到慕思亮手上的别有用心之举。
“圣旨”既下,岂有不接“旨”之理?景梦喜不得不带着这个自从懂事起再也没叫过自己一声“爸”的儿子同行。实地考察之后,慕景集团很快同镇政府达成了准备在杜溪镇建造一幢五星级慕景宾馆与一个高档别墅区的意愿。意向书一签,慕思亮急于回港向妈妈董事长报告喜讯,但景梦喜提出了自己还想在杜溪逗留几日,意欲旧地重游会会与自己有着数不清、理还乱恩怨的同窗故友。慕思亮见名义上的老爸想逗留的理由很充足,觉得过分拂逆了他的意愿面子上不好看,于是就独自先回了。
在镇政府招商人员的协同下,景梦喜终于同老同学楚福临见面了。老同学相见,尽管道不同恩怨多多,但是感慨与激动自然难免,两人紧紧相拥,促膝而坐,感慨万千地回忆起了30年前那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