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东亚地区多集中于对中国历代茶书典籍的翻译、诠释、研究和整理,而西方文化圈则多注重对中国茶叶知识的收集、实地考察材料的整理以及对东方历史及意识形态的研究。此外还有国外的一些华人华侨也热衷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1.东亚地区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日、韩两国对中国茶书研究最为深入。在日本,全面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和研究中国茶书。日本的《茶经》藏本多达20多种。
日本文献中首次发现《茶经》是在村田珠光的儿子宗珠的语录以及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里。早在元禄五年,《广益书籍目录》里就记载有陆羽《茶经》两册,这是日本刊行《茶经》的最早版本。1758年,九代将军有一本书,题有“茶经、再刻”的字样。之后,佐佐木平八、小川久兵卫、小川源兵卫板行又等继续刊行。其中,田原仁左卫门所刊行的《茶经》中有“明、晋安、郑煾允荣校”的字样,据说为明版的翻刻本。陆羽的《茶经》在日本一版再版,留下了多个日刻版本,可见《茶经》在日本拥有众多的读者。
除对中国陆羽《茶经》的刊行再版之外,不少日本茶人通过注释和研究进一步消化陆羽《茶经》的精义。1774年,大典禅师在《茶经详说》中尝试对《茶经》用片假名混杂汉字逐字逐条地注解,虽然注解里所刊用的汉文典籍似乎不尽详细,但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创举。《茶经详说》对后来的日本茶文化研究影响颇大,被日本著名学者、“茶经博士”布目潮沨称之为日本《茶经》研究“最初之金字塔”和“伟大的果实”。[5]1906年,冈仓天心用英文编写的《茶之书》(The Book of Tea)风靡欧美,其中有许多地方介绍了中国的《茶经》。[6]昭和年间,不少日本茶人也尝试对陆羽的《茶经》、苏廙的《十六汤品》、张又新的《煎茶水记》、顾元庆的《茶谱》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中国古代优秀茶书进行注解和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日本茶人当属诸冈存,他在日本的陆羽《茶经》研究史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1931年,他所编写的《茶经评释》包含了陆羽《茶经》的原文、译文和详释,这对日本的中国茶文化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颇具权威性的中国茶文化概论。1943年,诸冈存出版了《茶经评译》和《茶经评释外篇》,这两本书为更好地理解《茶经》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此外,诸冈存还著有《陆羽与茶经》(1936),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与《茶经》有关的茶产地、陆羽的交友和茶诗等。诸冈存认为“茶道”这个概念是由陆羽提出的,《茶经》讲述的饮茶法正是陆羽创立的崭新的“茶道”的形式。“《陆羽与茶经》的研究成果,是日本研究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至今在日本茶文化界仍具有指导意义。”[7]
二战后,日本依然遵循着向中国茶书学习的传统。1958年,盛田嘉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刊行了陆羽的《茶经》,而后又翻译了《茶经》。1967年,淡交社刊行了《茶道古典全集》第一卷,收录了《茶经》《茶录》《大观茶论》《敕修百丈清规》(与茶相关的部分),并对这些茶书进行了现代语翻译、注释和题解等。
1968年,安部卓尔发表的《关于一些出现在〈茶经〉上的植物》的论文,将《茶经》中所提及的百种以上的植物加上日文的名字和学名,并将其成果公之于世。
1972年,青木正儿刊行了《中华茶书》(春秋社版),收录了《茶经》(选录)《茶书入门》《饮茶小史》《煎茶水记》《十六汤品》《大观茶论》《茶谱》(五代毛文锡)、《茶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制茶新谱》《茶疏》等十几本中国古代茶书,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译注。许多的宋明茶书在日本属最初译本。其中,《饮茶小史》是研究中国茶文化史的开端,对日本后来的中国茶史研究影响很大。
1984年,福田宗位的《中国茶书》在东京堂出版。这本书翻译了《茶经》《茶经序》《陆羽与茶经》《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茶录》《茶录后序》《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茶具图赞》《茶具图赞跋》《茶谱序》《茶谱》《苦节君铭》《茶具六事分封图》《茶谱后序》《茶笺》等中国古代茶书,此外还翻译了卢仝、皇甫冉和皎然等人的著名茶诗。
四百多年来,日本茶人在对中国茶书的搜集和研究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中国茶人借鉴和学习。日本研究中国茶学的专家中,布目潮沨教授的成果尤为令人瞩目,他被称为“茶经博士”。1965年,他从事淡交社《茶道古典全集》第一卷中《茶经》《茶录》和《大观茶论》三本书的原文译注开始,研究中国茶学三十几年,对陆羽的《茶经》、中国茶书版本和中国茶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中国的茶书》(1976)、《中国茶书全集》(1988)、《绿茶十片——中国饮茶文化的历史》(1989)、《中国名茶纪行》(1991)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中国茶书全集》最具影响力和使用价值。
1991年,日本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先生作书《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并以此向中国天津南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我国著名哲学和日本文化史专家方克立、吴廷璆、朱伯崑、石峻、俞辛焞五位教授组成。千宗室以此书获得南开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另外,松下智的《日本茶的传来》(1978)、《中国茶——种类及特性》(1986)和《中国名茶旅行》(1988),佐伯富的《宋代茶法研究资料》(1951),竹内实的《茶馆—中国风土与世界像》(1974),小川后乐的《茶的文化史—饮茶兴趣的变化》(1980),竹内实的《中国饮茶诗话》,桥本实的《探寻茶的起源》(1988),陈舜臣的《茶事遍路》(1988)等,这些茶书对中国茶的种类、制作方法、风土、历史、诗词和现状等做了有益的探究。
东亚对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是韩国。韩国光复后,韩国茶文化开始复苏,饮茶之风再度兴盛,韩国茶人主动来中国,向中国茶文化寻根探源。
1973年,崔凡述的《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一之源”至“六之饮”的几个章节。1981年,金云学所著的《韩国之茶文化》首将《茶经》全书译为韩文。金明培的译作《茶经译注》,收于他所撰写的《韩国之茶书》之中。韩国“茶学泰斗”韩雄斌先生不仅将陆羽的《茶经》译为韩文,还积极收集中国的茶文化资料,编写中国茶文化史,从而奠定了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崔圭用先生则在中国侨居八年,深入中国各主要产茶区,潜心研究中韩茶文化。他先后翻译了陆羽的《茶经》、许次纾的《茶疏》和庄晚芳先生的《饮茶漫话》,还编纂了《锦堂茶话》、《现代人与茶》和《中国茶文化纪行》等书。
2.西方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晓著的《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和《旅行劄记》三本书,是欧洲最早记录中国茶的著作。
1610年,罗马出版了德立高特(Padre N.Trigault)编写的《里采在中国的日记》,记录了里采(Pradre M.Ricci)在担任当时中国政府的科学顾问时所了解到的关于中国茶及茶价的情况,而且比较了中日两国制茶和泡饮的方法。
1665年,阿姆斯特丹出版了尼安列柯著的《出使中国皇朝记》。书中记载了他于1665年出任中国代表,曾参加中国政府在广州城外为招待各国公使举行的宴会,宴会端上有若干瓶茶供各国公使饮用。
18世纪初,不少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在旅居期间学习品饮中国茶,并积极地向国外介绍中国茶叶生产情况。18世纪中叶,不少国家开始出版茶业著作,介绍中国茶的栽培及制作经验。
1713年和1733年,巴黎和伦敦分别出版了雷璃杜德译的《印度和中国古代记事》。此书由两位9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讲述,并附有注释和插图。书中提到茶叶在中国是普遍饮料,中国人以沸水冲茶饮其液汁,饮茶可以防治百病。[8]
1750年,苏格兰医学家肖特所著的《论茶、糖、牛乳、酒和烟》在伦敦出版发行,书中记录欧洲人最开始是订购绿茶,后改为武夷茶。
1848年,伦敦出版了鲍尔的《中国茶叶的栽培与制造》,鲍尔认为“依据中国古代习惯及传说,多数药用植物以及茶叶的发现,应归功于神农氏”。[8]
早期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均(Robert.Fortune)受英国国会之托来中国考察茶叶生产,在带回茶籽和茶工的同时,并著书立说,于1847—1863年间分别出版了《漫游华北三年》(1847)、《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1852)、《居住在中国人之间》(1857)和《益都和北京》(1863)。这几本书后来成为西方研究者们研究中国茶叶生产、种植和加工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1902年,勃林克莱的《中国的历史、艺术和文学》分别在波士顿和东京出版,书中提到“公元5世纪末,土耳其商队出现于华北边疆地区,中国茶叶首先成为商贸输出品。其后,阿拉伯人从乌兹别克和蒙古人那里购买中国茶”。[8]
1904年,霍奇逊著《中国台湾乌龙茶栽培与制造报告》。
美国商业新闻报道之父威廉·哈里斯·乌克斯(William Harrison Ukers)于1935年出版了《茶叶全书》。《茶叶全书》中对中国茶的起源、陆羽的《茶经》、中国茶传入欧美的历史、中国茶树栽培与制造、茶叶贸易、饮茶习俗和文学等方面有详尽而专业的介绍。《茶叶全书》与中国陆羽的《茶经》、日本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为“世界三大茶书”。
詹姆士·诺木·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是美国当代最权威的茶文化专家。1982年,他以一本《爱茶者的宝藏》(The Tea Lover's Treasury)敲开了“美国茶文化复兴”(The U.S.Tea Renainssance)的大门。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随着作者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丰富,《爱茶者的宝藏》这本书被不断改编再版。除此之外,他还写下《茶爱好者的伴侣》(The Tea lover's Companion)(1995),《读茶》(Reading Tea Leaves)(1996),《茶的艺术》(The Art of Tea)(2001),《茶的含义—茶的卓越旅程》(The Meaning of Tea:A Tea Inspired Journey)(2009),《詹姆士·诺木·普拉特的茶典》(James Norwood Pratt's Tea Dictionary)(2010)等一系列茶文化著作。在这些专著中,作者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被认为是“美国当代茶文化复兴的发起人之一”和“美国当代茶圣”。他曾多次来中国考察交流,深谙中国茶文化。他对陆羽《茶经》颇有研究,曾在著作《茶的艺术》(The Art of Tea)和文章《陆羽——灵魂人物》(Lu Yu:Soul Man)中对《茶经》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述,是当代英语世界国家中对陆羽《茶经》最为重要而权威的介绍。
埃里克·杰·多林(Eric Jay Dolin)是美国畅销作家、历史学家。他的《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异的中美关系史》(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2010)从历史学的角度剖析了早期中美贸易中关于茶叶、丝绸、瓷器的贸易往来,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檀香木、海獭皮、海豹皮、鸦片贸易和劳工贩卖等方面的历史。在作者看来,书中对中美茶叶贸易的研究比较深入,对早期中美茶叶贸易关系的剖析颇有见地。
詹姆斯·本(James A.Benn)是来自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一名研究东亚地区佛教方面的教授。他在《中国的茶——关于宗教和文化的历史》(Tea in China: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2015)中,从宗教和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茶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品饮、唐朝的佛教与茶、宋代的茶饮普及、茶与禅传入日本等方面的内容,为西方学者研究东亚宗教和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9]
亚伦·费舍尔(Aaron Fisher)是研究人类学和哲学方面的专家。他花了数年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考察,后在台湾地区定居下来,对茶有十余年的研究。他是网络杂志The Leaf的创刊者之一和主编,也是The Art of Tea杂志的资深编辑。他的《茶的方式—体验茶生活》(The Way of Tea:Reflections on a Life with Tea)(2010)中展示了现代茶人如何通过一杯茶达到心灵的归宿和宁静。
沃伦·佩尔蒂埃(Warren Peltier),中文名夏云峰,一位来自美国的茶书作家。他的《中国古代茶技艺》(The Ancient Art of Tea)(2011)收录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水、火、品茶的不同理解,以及茶礼、风俗、品饮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约瑟夫·卫斯理(Joseph Wesley Uhl)的《茶的技与艺》(The Art and Craft of Tea)(2015)中对如何挑选、品饮和冲泡中国茶有着详细的叙述。
另外,除有英文版本的《茶经》问世之外,还有由维安妮(Vianney)和瑟尔·简·玛利(Soeur Jean-Marie)翻译的法文版《茶经》(1977),由莱奥纳尔多(Leonardo)和马克·切雷萨(Marco Ceresa)翻译的意大利文版《茶经》(1990),由马克·切雷萨(Marco Ceresa)发表的博士论文《我的唐朝茶经翻译》(1992),由布拉格米尔卡茶叶协会的奥尔加·勒摩瓦(Olga Lomová)翻译的捷克文版《茶经》(2002),以及由亚历山大·古布耶夫和尤里·得列基斯翻译的俄文版《茶经》(2007)。[2]
3.海外华侨对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传播
与此同时,一些海外华侨也热衷于传播中国茶文化。美籍华人Roy Fong是香港爱茶人士,1993年在美国旧金山创办了首家中国茶馆——“皇家茶苑”(Imperial Tea Court),成为较早在美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美籍华商。他写下了《中国茗茶》(The Great Teas of China)(2010)和《中国美食与茶》(Chinese Food and Tea)(2016)两本书,在当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专家,并为许多专业杂志如Kyoto Journal、Tea Magazine写文章,New York Times、Forbes、Gourmet、Sunset Magazine等多家杂志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10]此外,美国公众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还邀请他做客脱口秀节目“Talk of the Nation”。
另一位美籍华人陈嘉生(Jason C.S.Chen)出生于中国台湾,自小喜欢品茶,热爱摄影与艺术。1997年他在美国西雅图创立了茶马仕茶业有限公司(C.C.Fine Tea Co.),开始在美国销售高品质的中国茶。陈嘉生目前在美国已出版四本有关茶文化的专著,其中《茶山纪行1》和《茶山纪行2》受到中美茶叶专业人士的肯定。美国茶圣詹姆士·诺木·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认为陈嘉生用简练的文字及图片、优美的摄影、精简的说明,让人们了解制茶的艺术并获得相关的植物及农业、艺术、地理与历史的知识。美国中文报《世界日报》等当地媒体对陈嘉生进行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