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思想观念的碰撞
文明的发展进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文明交融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相互之间的观念碰撞甚至思想冲突。“连接太平洋、中亚、印度和波斯湾的通道上不只是货物在流通,还有思想。最重要的思想是和神有关的。智慧和宗教的交流在这片地区一直非常活跃,如今则变得更为复杂,更具竞争性。地方宗教和信仰体系开始与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宇宙观相碰撞,形成了一个使各种思想得以相互借鉴、相互改善并最终焕然一新的大熔炉。”于是,佛教、景教、祆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外来宗教沿着丝绸之路走进了中国,中国原生的儒学、道教思想等也沿着丝绸之路向外传播。据史料记载,玄奘西行古代印度后,东印度迦摩缕波国的国王打听到中国佛教传入前,有道教经典流传,还曾请求唐朝将道教典籍译成梵文送给他们。唐太宗得知后即命玄奘等将《道德经》译成梵文送往印度。而据学者分析,东印度和恒河流域后来许多习俗和礼仪有着道教影响的痕迹,其原因就与此事有关。
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板块,沿线有上百个国家、民族、部落。人们经常要与战争、疾病、饥饿等各种天灾人祸作斗争,力求生存。在物资匮乏、文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宗教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比如,在佛教传播过程中,粟特商人就为连通中国和印度河谷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宗教也成为“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粟特人成为佛教徒,共同的信仰增添了商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密切往来。对于统治者而言,宗教则是维护稳定秩序、对人们形成精神约束的有效“工具”。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主动兴建各种豪华神殿,以此来拉拢与祭司之间的关系。祭司们通常具有极高道德权威或精神号召力,通过祭司的引导来强化对政权的掌控,是统治者们的惯用手法。有时候,统治者也会引入新的教派(听话的教派)来诋毁原有教派,达到稳固自身政权的目的。各大宗教在亚欧大陆之间传播,为了争夺信众和权威地位,时有较量、对抗,激烈时甚至会转化为暴力冲突。暴力冲突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又是文明的融合、社会的变革。“丝绸之路上的智慧空间和神学空间十分拥挤,神祇和宗教派别、神职人员和地方首领在这里相互竞争。这不是一般的较量。……不同信仰之间的竞争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所有这些宗教——无论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还是那些根植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还是西方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即将问世的伊斯兰教——或在战场中取胜,或在谈判桌上取胜,争相向人们展示其文化的优越和神明的灵验。对错的原则简单而粗暴:一个得到神或众神眷顾的世界才能够发展壮大,而那些崇拜虚假偶像、相信空头承诺的国家则注定遭受重创。”
大规模的贸易和资金往来,不仅加速了丝绸之路沿线物产资源的流通,也促使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小村庄变成了小镇,小镇变成了大城市,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建筑物拔地而起。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口也开始大规模流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自然也在这种迁徙活动中相互影响、交融、改变。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递,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组成部分。西域的胡服传入唐朝,引发了唐人轻巧便捷的穿着风尚。丝绸之路沿线很多地区的人民都爱上了喝中国茶,并且喜欢在家中摆上中国瓷器。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沿线国家或地区,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
在这条以丝绸为象征的贸易之路上,到处都留下了商人、牧民、士兵、传教士、僧侣的脚印,观念的碰撞、思想的融合也在沿线地区此起彼伏,人类文明进程就在不停地交锋、不断地更迭中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