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透视基础理论
视平线:视平线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视线高度(也就是眼睛的高度)的水平线,即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当视平线和地平线重合时为平视。如果我们降低视线的高度,就会发现地平线也随着视线的降低而降低,即仰视时视平线会高于地平线。如果我们提高视线,如爬到山顶时,视线会升高,我们能看到更远的景色,这时你会发现地平线也随之升高了,即俯视时视平线会低于地平线。
消失点:现在我们给一望无际的草原加一条延伸向远方的路,这条路将会在草原上一直延伸到地平线,这时这条路便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我们把路消失的地方称为“消失点”。
基础的透视关系
一点透视:前文我们用来讲解消失点概念的图案其实就符合一点透视关系。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或者“正面透视”。举个简单的例子,画面中放置在地面上的长方体。有一个竖直面是平行于画面的,在我们眼里这个面不会发生透视变形,且它只有一个消失点,那么我们就称这种透视为“一点透视”。
下方第一张图中展示的是一个长方体的正视图,它的正面与画面平行,且视平线和地平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透视形变。颜色比较浅的线是透视线、后面的面与延伸到远方的消失点,这个时候的消失点是正面对角线的交点。
如果将我们的视线提高,用俯视的角度看刚刚的长方体,这样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到长方体的透视关系。如下方第二张图所示,延长长方体的四条棱来绘制蓝色的辅助线,消失点为辅助线的交点。
以同样的方法可以绘制出很多角度的长方体的透视图,你可以自己多尝试,进一步了解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
让我们继续更换角度看这个长方体。在俯视这个长方体的同时,从右向左地斜视它,这时长方体的正面与画面就不再互相平行了,正面的上下线条会倾斜。如下图所示,当我们继续用刚刚的方法寻找正面的消失点,并绘制辅助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多出了一个侧面,有了透视形变,并需要我们也为侧面寻找消失点。这时候就得到了长方体的上面、侧面和正面,以及两个消失点。像这样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为两点透视。
以同样的方法可以绘制出很多角度的长方体的透视图,你可以自己多尝试,进一步了解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也是我们常用的透视,在绘制生活中的小物品的时候能够用到,如绘制下图中的牛奶盒子。
三点透视:
当我们站在很高或很低的位置看长方体时,就会出现极端的仰视和俯视角度。这种视角会使你在长方体的上面或下面上也能感受到透视形变,从而出现三个消失点,这就是三点透视。但三点透视的角度太过刁钻,一般不会出现在儿童插画上,所以这里就不做更加细致的讲解了。
透视的应用——景深
景深是一个跟摄影息息相关的概念,景深效果是指当将焦点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清晰的距离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
就拿下方的摄影作品来说,中间的老虎是我们的主角。为了突出主角,我们将焦点对准老虎,使它后方的草丛模糊,从而突出了老虎的存在。我们在绘画上也常常用类似的手法来表达空间的深度。
若你想呈现出好良好的空间感,这里有几个诀窍和你分享。它们综合运用了前文提到的颜色与透视两大知识,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内容也更加丰富。
01 基础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通过对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透视中存在着消失点,也就意味着越靠近我们的物体越大,离我们越远的物体越小。这是一个简单且好用的规律。当我们看到右方右侧图中的圆一个接一个地缩小时,会感觉最右侧的圆离我们是最远的。这是最基础的空间关系。
把刚刚讲到的知识运用到画面上就得到左图的效果。最靠近我们的灌木最大,越接近地平线,灌木越小,这表示灌木的位置离我们越来越远。再配合前后的遮挡效果,这样就能简单地表达出这幅画的空间关系了。
02 空间关系的塑造——颜色的辅助
较远的物体受大气和天空的影响,会偏蓝色且不清晰。当我们游玩爬到山顶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近处的树木颜色会深一些,而眺望远山可以发现,越靠后面的山颜色越淡且越接近天空的蓝色。所以当你看到下方左图的四个圆时,会本能地觉得颜色最浅的那个圆离得有些远。以上方图片为基础,把离我们最近的灌木颜色加深,在草坪的后面加一片偏蓝绿色的草坪,在更往后的地方加上蓝色的远山。这样下来,下方的草坪是不是比上方的草坪空间感更加明显呢?
03 摄影技巧——焦点的运用
就像前文的那幅老虎的照片一样,我们一般会虚化主角后面的背景,但有时候也会虚化主角前方的物体。
主角前方的物体我们往往称之为前景,将前景进行虚化,既突出了主体,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这种虚化的效果拉近了我们和主体的距离,就像我们躲在树丛来观看主角一样,生动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