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耍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窗口期的语言灌输:妈妈变成“话痨”

先讲讲我的亲身经历,作为一对双胞胎男孩的妈妈,我与孩子们的联结从他们一出生就稳固建立了。但这有得必有失。这么牢固的亲子联结,必然是以24小时无间断“厮混”在一起为代价的,对孩子们来说也许是福音,但是对于一个新时代“文艺女中年”来说,这就等于几乎与社会断了联系。只是那时候脑门上还闪耀着“月光”(月子期光芒)的我,没空“哀悼”这个,因为我遇到了更糟心的事。

孩子们在上海出生,几个月时例行体检,老二托马斯左耳的听力似乎有点弱。医生用铃铛在他左侧狂摇,他居然头也不晃一下。和所有新手妈妈一样,刚被告知这一消息后的那几分钟,我情绪抓狂到几乎走不动路。幸好经仪器检查以后,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自此以后,我对孩子们开口说话特别期待,结果越盼越不来,直到2岁,这两只神兽还是不说话,只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外星语”,没人能听懂。

孩子们的爸爸小马是个法国人,那时新到一家驻华法国公司工作。对孩子们开口说话这个问题,他却一点也不急,还说多语言家庭的孩子说话迟一点很正常。另外,从孩子奶奶那里我还得知,原来小马也是“贵人语迟”,3岁以后才开始说话。果然,爸爸的笨嘴拙舌很大概率遗传给了两个小家伙。双语儿歌天天在家循环播放,我的梦里都充斥着“小白兔白又白”了,这哥儿俩依然没有打算要开口“进化”成现代人。

我一脚踢开了强装镇定的孩子爸,拿出了唐僧的“秘技”——灌耳音。于是,一个曾经惜字如金,连发个微信语音都怕聒噪的“社恐”,快速变身话痨妈妈,并在这条道上绝尘狂奔。

敲黑板1

0~3岁是建立亲子联结的关键期。妈妈的语言水平,是孩子语言能力的起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入学后的沟通力和学习力。如果妈妈不善言辞,其他家人可以代劳,也可以定期营造一个语境,让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强调一下,看电视不是灌耳音!一定慎用!因为电视上的语言没有互动和其他感官引导作用,不但效果差,而且会影响孩子视觉、听觉、触觉和大脑的感统联动。低幼儿童不适宜长期看电视。儿歌等音频刺激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陪孩子的日常是这样的:“看!这只小猴子的脸为什么这么红?原来它不高兴啊!为什么呢?哼!我生气!因为我的香蕉不见了!香蕉?在哪里呀?快来找一找,找一找,找一找……看!它在这里!真的在这里吗?不,这不是一个香蕉,这是一个橘子!看!这个才是香蕉,它黄黄的、软软的……”(此处省去几万字。)

这表演看似放飞自我,其实并不轻松!没有回应,自己的哏自己捧,自己的包袱自己抖,还要一人分饰几角。如果在大马路上被人看到,大概别人会以为我脑子进水了吧。但孩子们似乎很受用!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只要我一开始表演,他们的眼睛就马上盯着我,还“咿咿呀呀”地伴奏。到后来,我的“独角戏”表演得越发流畅自然。如果我推着童车到公园去转一圈,不一会儿整个公园的大爷大妈都会慈祥地来围观一个手拿毛绒玩具,对着童车自导自演大半天不带歇口气的“女神经”,尤其还是个中英文自如切换的双语“女神经”。

敲黑板2

健谈的妈妈不一定会培养出口才好的孩子。孩子是否健谈与天性有关,但语言灌输一定会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有效提高孩子的认知力和理解力。当孩子开始有语言回应时,妈妈就需要及时减少语言输出量,给孩子留出回应的空间。

好消息是,经过半年的“中法语言友谊赛”,双胞胎终于开口了。不过,哥儿俩说的第一个词既不是中文也不是法语,而是英语。哥哥阿莱克斯的第一个词是car(汽车)!弟弟托马斯的第一个词是gook!(其实是look——看。看来,弟弟的听力可能真的有点问题。)而且,这两个词在他们的大脑里循环“播放”了好几天。大家可以想见,带着这哥儿俩出去散步是怎样的情景,每开过去一辆车,哥哥先坚定地喊一声:“Car!”然后,弟弟不甘落后地补一句:“Gook!!”路上车来车往,哥儿俩的二重唱就这样不绝于耳,身高不到一米的小人儿却拥有三米八的气场,引路人竞相侧目。我再也不敢多说话了,只想原地消失。不管怎么说,我的“独角戏”表演初见成效,孩子的语言危机基本解除。

我的心得:孩子生长发育的时间线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的宝宝也说话稍晚,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坚持强化语言灌输。初期得不到回应很正常,你只需要坚持就行。语言灌输会慢慢投射进孩子的大脑中,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只要孩子的听力和智力发育正常,做出回应是迟早的事。

敲黑板3

定向语言灌输是对孩子进行双语训练的绝佳机会。如果父母有外语基础,对孩子进行母语和另一门外语(如法语)的同步刺激是完全可行的。孩子听得最多、得到回应最多的语言一般会成为他们的第一语言,对其他语言的使用可能会稍迟,但也会很快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