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相互关系,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科学普及影响国家与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把科技创新比喻为建造“通天塔”,那么,科学普及就是建造“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壮美。当今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只有被大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普及是一项致力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它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个重要标准是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相继颁发了多部科学普及法规文件,有力推动了科学知识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科学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分布并不平衡,城乡、区域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居民、老年人群体、低文化程度群体的科学素质依然偏低。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这一比例要达到25%。要实现这一目标,科学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任重而道远。
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广大科技工作者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科学探索、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又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他们在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传播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他们志在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具有榜样力量和独特人格魅力。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做科普,往往能产生更加显著的效果,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等科学家的科普著作,影响了几代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技效益不可估量。回顾科技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科学研究做得好的科技工作者,大多注重并善于做科普工作,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同时注重数学的科学普及,创作了大量科普文章,《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就收录了24篇科普文章。钱学森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领域的专家,他在总结重大国防科技工程实践经验和中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集科学方法、管理艺术与哲学思维于一体的综合集成方法,即“人机结合,以人为主,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交相辉映、科技工作者与普通大众开展科普交流,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长期以来,学校广大科技专家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在国防科技领域开疆拓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以“天河”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为科教兴国、科技强军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专家教授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解读科技前沿动态、传播科技知识、讲述创新历程、弘扬科学精神,让高科技知识“飞往寻常百姓家”,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官兵科技素养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防科技大学签署“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国防电子信息”项目协议,他们随即在“科普中国”App开设《“精导”科普万花筒》《国防科普加油站》等专栏,持续推出一系列科普文章,深受广大网友喜爱。2021年7月,“科普中国”App根据传播影响力、粉丝喜爱度、平台活跃度3个指标对全国400多个科普号进行集中评选,“国防电子信息”科普号位列第15,获得“星空奖”。
科学普及的重点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点亮科学梦想、启迪创新思维。做好科学普及,既要抓住“科”的根本,又要掌握“普”的方法,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价值体现和根本遵循,也是激发大众科学兴趣的重要因素,没有科学性,科学普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普”的关键在于将深奥的科学技术通俗化、人文化,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高大上”的科学“接地气”,紧贴大众,走向社会,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润物无声的深远影响,这是科学普及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课题。
奋进新时代,一起向未来。当前,科学普及已深入创新价值链,呈现出教育、文化渐进融合发展的趋势,我们应着眼未来,以更大力度、更多形式推进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培育创新文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