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全球占比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1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已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313797亿元,连续1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未有三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六稳”“六保”扎实推进,工业生产稳中有进。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7257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占GDP的比例为32.6%。装备制造业持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0%,有力支撑工业增长稳步回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24.8%、18.3%、18.0%。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2021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2位,连续9年排名稳步上升。创新投入增长较快,202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4%。
二是发展协调性稳步提高。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三是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现。202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上年下降3.8%。
四是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逼近40万亿元大关。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我国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解读和研究。
高培勇(2021)认为,新发展阶段之“新”,体现在发展目标的阶梯式递进、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生的新变化、对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许召元(2022)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影响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在长期上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可分为4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来自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力,第二层级是来自生产效率的优势,第三层级是来自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第四层级是来自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
任保平、李培伟(2022)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字经济是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数字经济以要素配置优化、规模经济、产业融合和创新驱动4个维度来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首位,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冉征、郑江淮(2021)指出,我国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将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指数再创新高,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4%。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比上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继续增加,创新产出较快增长,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蕴含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史丹等(2022)指出,绿色发展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必由之路。张志新等(2022)指出,“双碳”目标能够通过促进价值链上游企业发展,倒逼中游企业提升价值链地位,同时淘汰部分重污染、高能耗的价值链低端下游企业,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价值链地位,进而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运胜等(2021)认为,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加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与困境,决定我国对外贸易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存在历史必然性,是实现“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王一鸣(2021)认为,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综上所述,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应更加关注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看,急需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价我国新时代工业发展质量,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