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战战兢兢创业路
看到华为今日的成就,或许有人认为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
实际上,任正非在老东家工作不顺,被迫离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走上创业道路,才有了华为的诞生。创立“华为”寓意“中华有为”,尽管立意高远,大有鸿鹄之志,但并没有什么“金汤匙”:创立资金是任正非游说几个朋友凑的,一共21000元;经营地是深圳南油新村的一幢居民楼;主营业务是商品贸易,当时略带贬义的说法就是“二道贩子”,也没有特许经营权,能拿到什么产品就卖什么。
深圳毗邻经济发达的香港,又是市场经济政策的试验区,当时在深圳成立贸易公司还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有闯劲、能吃苦,活下来并不难。做贸易,最重要的是看准市场缺什么,找到货源,如果上游能给账期、下游款到发货,就是“躺着赚钱的买卖”。任正非也确实遇到了“贵人”。一位邮电系统的老朋友告诉任正非,信息通信设备行业大有可为。20世纪80年代,普通工薪阶层的月收入只有几十元。动辄数千元初装费的电话绝对是奢侈品,而在发达国家,电话早已走进寻常家庭。人们渴望便利通信的需求一定会催生千亿级的市场。
在老朋友的帮助下,华为拿到了香港鸿年公司程控交换机的代理权。华为开始的日子还不错,但也时常苦恼:销路不畅时,库存压力大,愁;市场行情好,又拿不到货,还是愁。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华为几乎无货可卖,华为人似乎只能散伙,各走各路。
任正非并不甘心,还想拼一把。他认为,必须把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实现自主可控。虽然任正非是工程兵出身,还作为代表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但隔行如隔山,带领一帮刚毕业的学生研发通信设备,其困难可想而知。但任正非知道,如果不孤注一掷,华为不仅无法实现“中华有为”的梦想,而且很快会被市场化浪潮“拍在礁石上”。
凭借绝不回头的毅力和广纳英才的魄力,华为自主研发小型用户交换机BH03,获得了初步成功。因此,大家都很兴奋,乘胜追击:从100门、500门到1000门。1992年,任正非决定采用模拟技术开发局用交换机,要把产品卖给邮电局。岂料数字交换技术发展太快了,华为使出浑身解数开发的模拟局用交换机JK1000刚问世,就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眼看竹篮打水一场空,任正非只能放手一搏,不惜借高利贷继续进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工作。他曾对公司员工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可以另谋出路。”
1993年,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终于问世,1994年全面走向商用,华为真正迎来了春天。
回顾华为的创业史,从任正非个人职场失意,到华为做代理被“卡脖子”,再到自主研发陷入困境,一路走来,可谓战战兢兢。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华为虽然攀上了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的“珠穆朗玛峰”,但依旧坚持“活下去,是华为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当华为取得巨大成绩的时候,任正非都会及时敲打一下华为人,让大家不要沾沾自喜,要谨记“华为一直都在危机之中”!
战战兢兢的成长路,让华为人意识到企业发展道路一定是布满荆棘的,任何时候都要警惕风险,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