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塑造心智模式的科学方法
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个问题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一直困扰着我。也许是因为那段时期我的祖国乌克兰,这个我生长的地方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我还记得自己在童年时期和朋友们第一次去中央广场的情景,我们翘了一整天课跑去看几百万成年人参加的各种各样的全国性抗议活动。
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会思考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我热爱历史。我曾和父亲在厨房里彻夜探讨历史的分期、文明的兴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改革或者统治者的功过。
也许是因为我对他人不公的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异常敏感,觉得他们应该被世界温柔以待;也许是因为我当时正处在青春期,雄性激素激发了我对当前局势的反抗心理。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并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对此有何作为,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是出国做一名志愿教师,还是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抑或是拼命挣钱然后成为一名慈善家?我不确定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条路。
不久以后我上了大学,上学期间我阅读了一些哲学入门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我希望那些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能够给我提供一些答案,或者至少给我指明追寻的方向。终于,我达成所愿了。
众多思想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观点。其中圣雄甘地是这样表述的:“想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类似的表述还包括:
·“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来源于我们思考的过程,若不改变思想,难以改变世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能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人,也是这世界中和谐的一分子。”——马可·奥勒留
·“平和由内取,勿要向外求。”——释迦牟尼
“先要改变自己!”我不确定自己当时是否真的理解其中的奥义,但不知为何,这个观点还是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它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引起了我越来越多的注意。
热爱历史的我曾设想过下面这些问题:如果古今伟大的统治者们能够“先改变自己”,会怎么样?如果他们能够发现并战胜自己的偏见,会怎么样?如果他们不迁怒于人,不恶语伤人,会怎么样?如果他们能与自己和谐相处,会怎么样?如果他们都能做到,世界上会少一些战争和暴力吗?
然后我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如果我能够先改变自己,会怎么样?”老实说,我想过的很多事情都是关于改变世界,但几乎从未想过要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如果我真的能够从改变自己做起,会怎么样?如果我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掌控,会怎么样?如果我获得了内心的和谐,会怎么样?
当然,我还是无法阻止地球上的任何战争或暴行。但如果我能与自己和谐相处,我就可能在自己周围创造和维持各种和谐的关系吧!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等等。我想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寻找合适的工具
目标已经确定,我现在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去向何处,这让我既兴奋又轻松,现在我需要制订一个计划来引导我抵达自己的目的地。但令人沮丧的是,很多人都在说我们要实现自我掌控,但似乎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简洁实用的方案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我又想起了之前读到的马可·奥勒留的那句名言:“能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人,也是这世界中和谐的一分子。”这句话不断在我脑海中萦绕,但此时我想反问一句:“好吧,马可,我明白,我也完全赞同,但到底要怎么做呢?”
对此我的想法是:编订出一本所谓的心智使用手册,让它来指导和解放我们的生活。因为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心智就决定了我们的想法、感受和我们所做的一切,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它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怎么去管理它。
这就像开车一样,如果没有使用手册,我们就不知道仪表盘、指示灯都代表什么意思;如果没有人向你解释,你就不知道如何操控车辆或安全驾驶;如果没有人告诉你发动机需要机油才能工作,你可能要等到车在半路抛锚的时候才会考虑更换机油。
那么,到底要从哪里开始呢?我的答案是从学习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哲学开始。毕竟这些学科主要研究的正是我们心智的组织方式,以及实现自我掌控的方法。但学习这些并不是我的全部,那段时期我还在以极大的热情练习合气道。
虽然武术和心理治疗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它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点。我渐渐注意到在这两种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我常常展现出趋同的态度或者会采用相同的方法。事实证明,无论是心理治疗还是武术,我都很难将自己局限于任何一种流派。别误会,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够专注或投入,事实上,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心理治疗和武术,也掌握了导师或教练教给我的一切,从未半途而废。但我觉得这还不够,这就是问题所在。所以我会在周末的闲暇时间去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有时我觉得我“背叛”了我的导师和教练。
让我们回到合气道。你知不知道合气道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合气道的流派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5种。[1]我个人当时学习的是所谓的养神会合气道,以硬核或实用著称,就连东京市的警察也会练习它。另外我们的教练也非常出色,他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大师,教授的课程也很棒,但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对其他流派中一些有趣的招式视而不见。
拿我曾痴迷的那些关节技[2]来举个例子。在我们的武馆中,教练会教我们如果被人抓住了手腕,你可以用A、B、C三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毫无疑问,这些招式都是有效的,但后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其他合气道流派所教授的内容,实际上还有D、E、F这些选项。之后我再次进行调查,想看看韩式合气道、巴西柔术、柔道等其他武术流派会怎么应对这种情况,结果也发现了很多其他适用的招式。当我在做这些调查的时候,感觉自己收集到的选项几乎能占满整个字母表。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那样做,这是因为我觉得如果有多个选项、有多种招式可供选择,我就能更充分地准备,更从容地面对一场格斗。如果某些招式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奏效,我就可以快速切换到其他招式。比如如果有人抓住你的手,你可以试着将他(或她)的手臂朝某一个方向扭转,如果对手反抗,你可以再朝相反的方向扭转,如果仍不管用,你可以抓住并弯折他(或她)的小拇指,依此类推。
我在心理治疗的训练过程中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我很难对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视而不见。例如,我一直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的拥趸。它很多方面都很吸引我:疗程短,精确度高,并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几乎完美无缺。但我还是很好奇其他心理治疗流派都在讲些什么东西,所以我还是对它们进行了研究调查,事实证明,它们确实能够给我提供很多东西。
拿正念干预来举个例子。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你将学会如何辨识和质疑自己的消极想法,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发现自己结论中的谬误,考虑其他的观点,等等。相比之下,通过正念干预,你将学会以非评判的方式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对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做出评判)。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如此,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两种方法对心理治疗和自我护理都非常有效。因此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要忽略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呢?
我对心理动力学疗法也很感兴趣。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当下”的疗法,这意味着它们虽然能够帮助你解决当下的问题,但并不真正关心你如何或为何会出现这个问题。例如,当你自卑的时候,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会帮助你应对消极思维,但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会引导你理解造成你自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有时无伤大雅,但有时你可能确实想要再向前走一步,找出问题的根源。比如一个女性可能想了解她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还有人可能想弄明白为什么他会拒绝表现出爱和依恋感,这些就是心理动力学疗法的用武之地。心理动力学疗法非常关注我们的过去,特别关注我们过去的经历(比如与父母、伴侣或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是如何塑造出今天的我们的。
心理动力学疗法让我不满意的一点是它真的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来开展,有时看起来像是在刻意挖掘某个人的历史,但我不否认这个疗法的基本原则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能够了解问题的根源,那就更容易防止它在未来再次出现。比如一个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的女性可能会意识到,她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她的母亲过去常常拿她和其他女孩做比较。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她就可能放下这种自我破坏的信念,并用更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人,例如用无条件的爱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总之,我很难将自己局限于任何一种方法,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越过它们的界限。我觉得自己总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些有意思、有价值或独特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在寻找。
更重要的是,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把在不同地方发现的许多很棒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仔细看看,来自不同流派的很多方法其实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完美的配合。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和正念干预结合在一起使用,必要的话还可以再加入一些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如果某种治疗方法对你或者你的治疗对象很有效,毫无疑问你可以只使用这一种方法,但如果它的效果并不理想,你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
事实上,我并不是第一个考虑这种可能性的人。某天我惊讶地发现,在武术界已经有了所谓的综合格斗(MMA),当我第一次听说它时,它仍然是一项相当边缘的运动。此外,事实证明,在心理治疗领域也有一种所谓的整合疗法(integrative therapy),当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它在心理治疗师的圈子中同样也不是很出名。
坦率地说,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是一种极大的宽慰。我终于可以不用觉得学习其他流派的内容是一种“背叛”行为了,尽情寻找其他的方法也是“合法”的了。你可以向任何人请教,以此来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的技能,甚至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东西(例如新的心理治疗理论或方法、新的格斗流派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整合疗法和综合格斗,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它们形成的过程以及流行的原因。也许我讲得不够客观,因为这些年来这两个领域在我脑海中一直交织在一起,但我始终觉得整合疗法和综合格斗有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
不过在进行下一步之前,我想澄清一点:我提综合格斗只是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可以帮助你们理解这本书的核心主题。这本书不会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强悍有力的格斗家,恰恰相反,这是一本关于尊重他人、提倡合作和开放思想的书,它将告诉你如何通过向不同背景的人学习,培养出非凡的自我掌控力。
不要被限制在单一领域
当谈到格斗运动时,总会提起那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最厉害的武术是什么?”每一位格斗家都曾多次被朋友、同行或渴望了解情况的新人问过这个问题。到底谁会赢得格斗比赛,是拳击手还是空手道黑带选手?是摔跤选手还是踢拳选手(kickboxer)?是李小龙还是穆罕默德·阿里?
1993年,柔术选手罗瑞恩·格雷西与商人阿特·戴维、约翰·米利乌斯想彻底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决定设立一项锦标赛,吸引那些来自不同格斗流派的顶级运动员参加,这项比赛被称为终极格斗冠军赛(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UFC),它的目的是回答体育迷们那个经典的问题:世界上最厉害的武术到底是什么?
组织方邀请参赛选手进行直面对决,通过这种全接触、无限制的比赛形式来决出最终的王者。各路格斗高手应邀参加了这项比赛。
第一届终极格斗冠军赛于1993年11月12日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行,冠军奖金为5万美元。这场比赛有8名来自不同武术背景的选手参加,包括赛法斗(法式拳击)选手、相扑选手、踢拳选手、美国肯波空手道选手、巴西柔术选手、拳击选手、实战摔跤选手和跆拳道选手。选手们进行一对一较量——一名拳击手对战一名相扑手,一名踢拳选手对战一名空手道选手。这项为期一天的比赛采用单循环淘汰制,每场胜者晋级下一轮,总冠军是当晚赢得所有场次比赛的选手。
本届比赛的总冠军头衔由巴西柔术黑带选手霍伊斯·格雷西摘得,他是终极格斗冠军赛联合创始人罗瑞恩·格雷西的弟弟。这两兄弟是著名的格雷西格斗家族的成员,该家族以创立巴西柔术[3]而闻名世界。
这里我先来给非武术迷们简单介绍一下巴西柔术。这是一种基于擒拿和地面格斗的格斗类型,要义是用摔法将对手摔倒在地以取得优势身位,并使用各种降伏技(如关节技和锁喉)来制服对手。
一开始并没有人看好霍伊斯·格雷西,因为他看上去是一个身披柔术衣[4]的瘦骨嶙峋的家伙,并且他的巴西柔术当时还不为人知。大多数粉丝和专家都预测拳击手或空手道选手这类击打型选手将会主宰比赛,结果他们大错特错。令所有人震惊的是,降伏技被证明是在当晚激战中最有效的技术,霍伊斯有条不紊地击倒了三名对手,迫使他们全部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投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早期的终极格斗冠军赛中还没有出现我们今天熟知的综合格斗。同样,终极格斗冠军赛一开始也只是一场比赛,最初目的是通过不同类型选手的较量来检测他们的实力。总体而言,大多数早期格斗选手都是单维的,他们只是某一特定武术类型的专家,往往只掌握那个类型的格斗技术,如拳击、柔道等。
在那之后,终极格斗冠军赛的创始人举办了多场类似的比赛,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出乎所有人预料:格斗选手们开始借鉴其他武术类型中的有效技术,而不再固守自己单一的风格。一些格斗选手意识到他们的格斗风格过于单一,没法适用于所有的格斗场合,因此他们必须去训练其他类型的格斗技术以保护自己免受对手的攻击。在这种背景下,一种独立的格斗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它就是今天著名的综合格斗。
让我们再回到霍伊斯·格雷西和那个终极格斗冠军赛初创的年代。霍伊斯能够称霸格斗场是因为他是地面格斗的高手,而大多数对手当时都不知道如何对付这类选手。不可否认他们都是伟大的格斗家,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过辉煌,但无一例外都被霍伊斯摔倒在地,被迫投降。在霍伊斯主宰了前五届终极格斗冠军赛之后,他的对手们明确意识到需要改变自己的格斗方式。[5]许多“站立格斗”选手决定适应和学习巴西柔术的技术,这样他们就不会被霍伊斯这类选手轻松击败。
很多格斗选手选择进行交叉训练,他们不满足于柔术,开始从其他不同的格斗类型中吸取最好的招式以提高自己的实力。纯粹的击打型选手开始练习摔跤,这样他们就可以保持站立,避免被对手摔倒;纯粹的摔跤选手开始学习击打技术,这样既能降伏对手,也可以让对手遭受击打伤害。比如你知道地板拳[6]这一技法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吗?它最早是由摔跤选手所采用的,他们将摔法和击打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所谓的地板拳。
此后,弗兰克·沙姆洛克又将交叉训练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早期弗兰克的大部分训练都基于降伏式摔跤,这意味着他拥有出色的地面格斗技术,但后来他决定学习踢拳,用以提高自己的击打技术。当弗兰克于1997年首次亮相终极格斗冠军赛时,他已经精通擒拿技、击打技和各种摔法,此外,他还拥有极佳的身体状态,因为他在之前的训练中加入了大量有氧运动,以保障他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通宵作战。
事实证明,这种训练的效果非常不错。1997年,弗兰克成为第一位获得终极格斗冠军赛中量级冠军[7]的选手,之后他又四次卫冕,最后以不败冠军的身份退役。
弗兰克能够取胜的原因在于他善于适应新情况,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格斗技能。一方面,由于技术多样,弗兰克比其他传统选手更加让人琢磨不透,因此他经常打得对手猝不及防,没有人知道他接下来会如何出招;另一方面,由于弗兰克精通各种类型的格斗技术,他就更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比如他会把击打型选手摔倒在地,也会迫使摔跤选手和自己进行站立格斗,而选手们对此却几乎无计可施。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认识到交叉训练是在终极格斗冠军赛中取胜的不二法门。仅仅在一门武术中拥有黑带显然是不够的,从现在开始必须成为一名全面的、多维的选手,必须精通不同的格斗技战术,否则只能被淘汰出局。
综合格斗家就此诞生了。终极格斗冠军赛于是略微改变了最初的理念,成了一个举办和推广综合格斗比赛的组织。
自此综合格斗变成了一项独立运动。在它成为主流的格斗运动之前,格斗选手们先分别练习不同类型的武术,然后凭直觉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如今,年轻的选手们可以走进综合格斗的训练场,从经验丰富的教练那里一点一滴地开始专门的学习。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包括综合格斗独有的技术、特定的训练过程和格斗场景,例如拳击选手和踢拳选手常被教导要抬起双手,因为高位防御姿势有利于阻挡住攻向头部的拳脚;相比之下,大多数综合格斗选手会将双手放得很低,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被对手摔倒。
如果我们回到终极格斗冠军赛初创的年代,然后看看这些年它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项运动经历了飞速发展。从本质上讲,这一切都始于想要聚集不同类型的武术选手并展示他们格斗技术的初衷。当时很少有人能精通所有类型的格斗技术,大多数选手的技术都是单一的,但随着赛事的发展,现在每一位选手都拥有综合性的格斗技术了。
如今,人们经常将综合格斗描述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运动。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它可能很快会超越拳击,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格斗运动。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终极格斗冠军赛从一个不起眼的电视赛事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拥有庞大粉丝群的现象级比赛,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2016年,终极格斗冠军赛专营权以高达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报道称这是职业体育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本节开头提出的问题:最厉害的武术是什么?我想终极格斗冠军赛告诉了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即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类型的格斗能够傲视群雄。例如,无论你多么精通拳击,但如果你不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下三路,而你恰好又与摔跤选手进行比赛,你将会被对手重重摔倒在地,最终被迫投降。同理,摔跤选手的巴西柔术练得再好,如果不知道如何进行站立格斗,而你面对的恰好又是懂得应付摔法且有不错击打能力的对手,你也会被击倒。
总结一下,我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专攻某一个类型的格斗,在格斗场肯定也能用得上,但如果你将自己限制在这个类型,那你不太可能走得很远。
当然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不再认为自己所练习的武术是最厉害的,并做好准备向不同背景的大师们请教学习。如果这样做,你日后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整合疗法:尊重每个人的需求
心理治疗只有短短百年的历史,但据估计已经有超过400种心理疗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要素对它们进行定义和分类,即心理疗法的理论模型(心理动力学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操作形式(个人、家庭、团体)、治疗时长和频率(短期、长期)、治疗方法(直接或间接,是否有指导和家庭作业)、使用的技术(行为实验、提问等)、解决的问题(治疗人格障碍、处理减肥问题)等。
然而主流的疗法并不多,下面我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心理治疗类型、流派或方向。同时,许多个体治疗也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开展。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心理治疗领域被几个单一的流派所主导,治疗师接受某一传统治疗(如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的训练,然后在其理论框架内开展治疗实践。
在这段时期里,各个流派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和那些好奇的格斗家一样,针对他们自己的领域,心理治疗师们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最好的疗法是什么?什么样的方法会更有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B.F.斯金纳谁更厉害?
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们严格地遵循着自己流派的治疗传统,同时强烈地质疑着其他流派的同行们。这一切都基于“我的流派比你的好”“我的老师比你的更渊博”“我知道的东西比你多”这样的理念。
有趣的是,当精神分析仍是心理治疗唯一选择的时代,弗洛伊德竟然与自己的学生发生了观念上的冲突。等到行为主义出现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开始与精神分析学家角力。不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又展开了激烈的三家争论,而他们三家的观点又都与精神分析学家相左。
如果你多看几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术论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遵循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套路:用第一段来讨论某些心理治疗流派是如何理解和解决某个问题的,剩下的篇幅都用来抨击这个流派,指出它是如何如何荒唐,以及换用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有什么优势。
我认为,如果那些治疗师能够在“八角笼”(综合格斗的擂台)中用一场真正的格斗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也许很多人会这样做。如果这样的情景变成现实,我们可能会在决赛中看到弗洛伊德对战荣格,罗杰斯对战斯金纳,或者贝克对战艾利斯。[8]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暴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至少这样很快就能一决胜负,对吧?
所幸这样的格斗并没有真正发生,也没人为此受伤流血。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慢慢进入所谓的整合时期。那时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师开始对其他疗法的实际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实证性研究论文开始出现时)。此外,一些心理治疗师也越来越愿意从其他疗法中汲取思想或技术,用以服务自己的治疗实践。心理治疗中所谓的“整合运动”就此兴起。
这一切都始于一场同行之间的非正式会谈。20世纪80年代初,马尔文·古德弗雷德(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保罗·瓦赫特尔(精神分析学家)开始偶尔会面,讨论当时现有疗法之间的异同,并探讨是否可能将其中一些疗法整合起来。在马尔文搬到纽约之后,他俩开始经常共进午餐,两人时常兴致盎然地在餐厅里开展讨论,能从餐桌旁讨论到餐厅外的人行道上。这两位来自对立阵营的心理治疗师经常发现午餐已经吃完,但要谈的事情还没有谈完,于是他们又开始约在一起吃晚饭,但这还是不够,马尔文和保罗经常谈到餐厅打烊,谈到最后被人赶出来。一两年之后,他俩决定采取一些更正式、更专业的方法来让他们的想法落地。
他俩通过自己的专业网络,整理出一份可能对整合疗法感兴趣的同行的名单。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名单上的人员很快增加到了162个。名单上的所有人都同意建立一个正式组织来促进成员之间的联系,于是在1983年,心理治疗整合探索协会成立了。
该协会的主要目标是为不同背景的心理治疗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创造出一个进行公开对话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当时,不同疗法流派之间竞争依然激烈,许多心理协会对整合的想法持有相当消极的态度。在近期接受采访时,马尔文回忆称,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行为治疗促进协会主席的特里·威尔逊在一场演讲中花了很大篇幅谈论马尔文的研究,并声称“马尔文的想法糟糕透顶”。马尔文当时也在现场,他和同事们尴尬地坐在下面,十分后悔自己出席了这样一个令人难堪的场合。
除此之外,心理治疗整合探索协会的任务当然是进一步探索心理治疗中的整合问题。协会中一些成员明确表示自己曾经(并且现在仍然)遵循某一心理治疗流派的传统,但也承认其他疗法确有可取之处;另一些成员则在兴致勃勃地发掘不同疗法之间的共性因素[9],寻找将现有各种疗法整合在一起的途径;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一项更加宏伟的计划——创立一种全新的、更为全面的疗法。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整合疗法还未诞生,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整合的意义,但似乎每个人的方向都很明确:结合并优化现有心理疗法。
整合运动能够迅速在研究人员和心理治疗从业者中流行的原因有很多。我将讨论其中两个重要因素。
第一,人们一致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心理治疗流派能够全面解决所有问题、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或者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许多治疗师逐渐意识到自己最初遵循的流派所提供的治疗方法具有局限性,不足以应对某些治疗场景,因此,许多专业人士决定越过流派的理论界限,看看能从其他流派的大师那里学到些什么。为了提高自己治疗技术的效果和适用性,他们选择了整合。
第二,一些社会经济因素也推动了整合的趋势。在许多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至少有一部分心理治疗费用会由保险公司承保。因此保险公司自然愿意寻求那些经济高效的心理治疗方案,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疗程过长或缺乏实证研究支持的疗法买单。简而言之,商业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到了市场,即从现在开始,短期的、问题导向的实证性疗法更受青睐,而类似于心理动力学[10]和人本主义这样的治疗方法则遭受了严重挑战。治疗师们基本只有以下两个选项:要么固守自己的流派,接受几乎无人问津的事实,最终落后于自己的同行;要么去学习其他的治疗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缩短治疗时长,通过这种方式争取行业中的一席之地。很明显,更多人选择了后者。
正如你所料,整合疗法很快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治疗流派。一些研究人员发展了相关概念,并阐释了“整合”的内涵;其他人则提出了整合疗法的实施方案。越来越多的治疗师表现出对整合疗法的极大兴趣,渴望接受相关的培训。当时许多大学在认知行为疗法或心理动力学疗法这些传统心理咨询课程的基础上也增设了整合疗法的研究生课程。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整合疗法成了世界上最普及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类型之一。据调查统计,不同国家中认为自己是整合治疗师的人员占心理治疗师的比例最低保持在20%左右,最高则突破了50%。1999年,霍兰德斯和麦克劳德对来自英国各个专业协会的300多名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多达8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近一半(49%)的受访者将自己明确定义为整合治疗师,表示会有意使用多种心理干预策略,另有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隐性的”整合治疗师,即他们仍固守单一的心理治疗流派,但也承认自己的治疗实践能从其他流派中获益。
那么到底什么是整合疗法呢?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整合或结合了不同疗法要素的治疗形式。治疗技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概念都可以被整合起来。整合治疗师基本上可以自由地选择心理治疗领域最有效的治疗技术来满足治疗对象的需求或者解决他们的问题。在适当的情况下,认知技术、正念练习、冥想练习、心理动力学技术和其他任何科学的工具都可以成为治疗师的选项。
简单地说,整合疗法就好比心理治疗领域的综合格斗。就像综合格斗家使用多种格斗技术一样,在必要的时候,整合治疗师也会在他们的实践中使用多种治疗技术。
整合疗法的中心原则是: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技术是万能药。虽然研究证实了许多治疗技术的有效性,然而在实践中,单一的治疗技术并不能满足每个患者的需求。某个疗法也许对你非常有效,但它不一定对其他人同样奏效。对此的一种解释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的基因构造、问题和背景都各不相同,因此一些治疗技术可能对某些人有效,但对其他人并不那么管用。
整合疗法的第二个重要原则是:相对于单一的治疗技术,多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发挥最佳效果。大多数整合主义者认为依赖于一种治疗技术太过局限,你可以从某个流派中学到一些不错的技术,但你永远不知道在你下一次治疗实践中它们是否依然够用。当然你也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专家,如果你拥有多样化的技术,就能够设计出一种广泛适用于各种人群和治疗场景的疗法。
这一理念使整合疗法成为最灵活、适应性和包容性最强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单一的治疗形式相比)。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计划以外的情况,整合治疗师可以快速切换到其他的治疗技术,尝试其他的治疗方法,充分发挥整合疗法所独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整合治疗师也可以满足你多种多样的治疗需求,充分发挥整合疗法的包容性。例如,他们可能在帮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同时也在处理你面对的慢性压力问题。想知道如何克服恐惧症?没问题,他们能帮你做到。还想讨论一些有关精神或存在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不用担心,他们也有办法满足你的需要。
从本质上讲,整合治疗师所做的就是根据每个人特定的需求或关注点为他(或她)量身定制出一套治疗方案,而不是将某种特定的治疗方案强加在每个人身上。下面我来简要说说它的实施程序:首先,治疗师会仔细评估你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格、文化背景、需求和问题,以确定最适合你的治疗技术组合;然后,治疗师会综合以上信息,设计出针对你个人需求和问题的定制化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治疗方案是专门针对每个治疗对象的情况而设计的,所以各不相同。
金字塔模型的理论体系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综合格斗家一样,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整合治疗师,尽管我在前文中表示整合治疗师在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方面具有共性,但在训练计划、对治疗技术的选择等方面仍然保持差异。事实上,一切运动或学术领域都存在意见分歧。
就我而言,我将自己定义为一名研究型整合治疗师,这意味着我不仅对应用多种心理治疗技术感兴趣,而且喜欢发展新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主要为整合性心理治疗或自我护理提供一些原则和更为明确的指导。如果一个理论体系足够清晰和连贯,你就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至于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迷失自我。
此外,我发现这个理论体系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理论性问题,比如我们的大脑如何运作,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什么保障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心理问题,甚至还包括一些哲学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11]),我坚信自我了解或自我认知本身就具有治疗功效。记得当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时,每当学到一些关于大脑运作方式的知识,我总会有所顿悟,从那以后,我在面对压力时就更容易保持冷静并积极面对。
我并不打算把两个或更多的理论单纯地拼贴在一起,我更乐意保留一些主要心理治疗流派中最有价值的见解、概念或者方法,同时不断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在本书中我就将提出这样一个整合性理论体系,我称之为金字塔模型。整合疗法丰富多彩,所谓的金字塔模型也只是它众多样貌之一。
金字塔模型由相互关联的六个部分组成,分别负责六个重点心理机能,即理智、信念、记忆、情绪、言语和行为。(心智的)每个部分都对你的人格塑造、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日常表现具有独特的影响。
世界上确实存在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行动指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心智的每个部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这些,因此,我们开展自我管理时常常会犯下一些“心理错误”,这些错误往往会把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并导致我们在日常表现、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金字塔模型告诉我们,一定要全面优化心智的这六个方面,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和幸福,保持最佳状态。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采取整合性或整体性方法来引导我们的内心世界。
本书内容概要
·在前言部分,我介绍了一些背景信息,你会了解什么是整合性心理治疗(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它是如何与金字塔模型建立起联系的,我为何要写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书中有时会出现有关格斗运动的隐喻,等等。
·在第一章,我将介绍和解释金字塔模型,我们将了解到一些科学的概念和术语,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字塔模型的组织架构。在这一章我们还将深入讨论心理学前沿理论和神经科学,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和研究。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将介绍发挥心智最佳功能的方法,其中每章都对应了一个特定的心智层级。我将重点阐述那些阻碍你进步的因素,并提出可行的策略帮助你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这两章为那些想要培养自我掌控能力的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训练计划,帮助他们拥有健康、自信、快乐和成功的人生。
·在第四章,我们将了解如何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使用金字塔模型,并学习一些自我护理的技巧。
[1] 这些流派由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的嫡传弟子们所创立。
[2] 关节技是一种擒拿技,旨在控制对手身体的关节,技术特点是把对手的手指、手腕、脚腕等关节向相反的方向扭转、推拉或者弯折。
[3] 巴西柔术又被称为格雷西柔术,由来自巴西的卡洛斯和艾里奥·格雷西两兄弟于1920年左右创立。
[4] 英文称为gi,指的是巴西柔术的训练服。
[5] 霍伊斯随后赢下了第二届终极格斗冠军赛,他的成功卫冕再次巩固了巴西柔术的统治地位。后来,他又杀入第三届终极格斗冠军赛的决赛,但最终因力竭和脱水而退出。之后,他又赢下了第四届终极格斗冠军赛,并在第五届终极格斗冠军赛的决赛中与对手战成平局。
[6] 地板拳是一种格斗技术,主要见于综合格斗,使用这种技术的选手会将对手摔倒在垫子上,并于上位对对手进行击打。
[7] 终极格斗冠军赛中量级冠军后来更名为轻重量级冠军。
[8]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疗法的创始人。卡尔·荣格是一名精神分析学家,他创立了一种新的精神分析疗法,名为分析心理学。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方法和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亚伦·贝克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阿尔伯特·艾利斯是认知学派的代表,首创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9] 共性因素是指那些贯穿各种疗法并能确保满意治疗效果的因素或者过程,例如“治疗联盟”,它指的是治疗师和治疗对象共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与配合的关系,而这是所有心理治疗的关键环节。
[10] 心理动力学疗法因疗程过长而广受诟病。
[11] 参见弗拉德·贝利亚夫斯基,《自由、责任和疗法》,纽约:帕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