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4章 万物复苏

高力士满是感慨的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叹息的说道:“这几日,仙居楼每日都在摆流水席,因为算账的话,几日后京兆府就会无粮可售,他们会赚极多极多。”

“他们已经没有改悔的余地了,事实上,皇榜对他们说,让他们改悔,是最后的机会。”

而此时在洛阳魏知己和卢怀慎、李祎等在洛阳满星楼眺望运河上密密麻麻的各州府粮船,

刚来洛阳时,看着满仓的粮食,心中无奈,粮食运不进长安就是陛下英明不在,识人不明之前,他们都做好以死皇恩准备。

那样陛下的英明就保住了。不得不说,这三个人的逻辑,虽然清奇了些,但是很有逻辑。

完全没想过,粮食不但运进长安,而且十几天就运去150万石。

李祎呆滞的说道:“陛下说天赐良机,有人送钱给他,当时不信,现在这真的是太有了!”

卢怀慎无不感慨,陛下这次发了大财他笑着的说道:“鱼饵很明显啊。但是这帮人,对陛下毫无恭顺之心,他们不信陛下。”

大丈夫说话,一口唾沫一颗钉!皇上已经公皇榜,说有100万石粮食进长安,就一定会进长安。

几天后长安的仙居楼内冯祺已经开始惊恐了,他大声的说道:“圣上下诏,解开了漕运,清明渠,龙首渠、永安渠宵禁,就是为了运粮啊!,今天运进粮食就有5万石,一日5万粮食啊!”

“慌什么慌,关中十万民夫出城,日夜不停,一日5万石怕是民力的极限了。不出三日朝廷将无粮可派。”

下面几个粮商嘀咕道:“吴郡朱氏、吴郡陆氏、吴郡张氏家大业大,在朝中都有族人,特别张家的张韵知还是礼部尚书,这几天我这右眼皮直跳,怕是不吉,这次为了囤粮,我把祖宅都抵押了。”

“我也是,还借赌坊的钱,”

“赌坊钱你也敢借,还不了他们是会抢人的。”

没钱了,但是每天进入长安粮食却在增长,冯祺已经开始颤抖了,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只能用银钱,去维持长安无粮状态。

否则那些粮食就会进入长安,照现在这个情况,用不二十天,长安粮食就能恢复正常供应,到时候拿什么去和圣上博弈,争取谈话筹码。

陆俊辰思考了很久说道:“我还有点,但是我也得抵押了,明后日便吃不进去了,据说现在钱柜去借钱的人,很多很多,咱们现在就去吧。”

“我先压上自己一半的身价。”这里面,身为粮商胡玮铭的身价最高。

已经红了眼的诸多商贾,变得疯狂了起来,他们在钱柜以五成甚至四成的价格,抵押了自己积累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财富,换成了银子,去粮市口换取一麻袋一麻袋粮食堆积如山。

正月二十九日,长安东方升起红色的太阳,阳光虽然不暖,但是也破开了天空的阴云,照在了宫城之上。

李隆基站在宣政殿的月台上,看着升起的暖阳,笑着说道:“朕觉得今天的太阳,真是好看。”

高力士俯首说道:“陛下,今日太阳臣也觉得不同,照的大明宫都是金光闪闪。”

每七日一次小朝会,今日是小朝会。

李隆基先不进去,在隔间听一会。先让三省六部的争吵一会,作为皇帝是没必要和朝臣去拉扯,皇帝是裁判,不是拳击手,去和大臣们去打擂台。

小朝会还是议论的缺粮,御史台御史李元意首先发难:“郭相,户部尚书魏知古前往东都洛阳已经十五天了,仍不见户部粮赋的粮食运进长安,臣请治罪户部。”

鸿胪寺寺卿卢嘉:“各国史团都在长安,吐蕃、后突厥(后称回鹘)长使嚣张跋扈,几番言语挑衅大唐。”

兵部右侍郎薛云瀚:“陇右军报:盘踞在黄河九曲之地的吐蕃部族,近日也频频骚扰边镇驻军,抢夺牧民粮草。”

礼部尚书张韵知说道:“吐蕃国相坌达延修书大唐,请求重新勘定两国边界,定下盟约,请派朔方大总管解琬为代表。”...

郭元振是中书平章事,兼兵部尚书坐在左侧第一位,开口问道:“姜侍郎,户部仓部署可还有粮,魏尚书走时可说几日可将洛阳粮食运抵京兆府。”

“太仓仅够长安今日发售,军仓送完陇州10万军粮,不足20万石。”

郭元振也是头疼,一切都是缺粮,洛阳有粮但也不能飞过来,吐蕃、后突厥能如此狂妄不就是知道长安缺粮,也许已经想好如何要挟大唐。

礼部尚书张韵知说道:“长安缺粮,是各家粮商不满圣上建设武备屯田,所以高价收粮,只要圣上停止建设屯营,撤回诏令,便答应售粮。”

郭元振大声道:“张尚书,朝令夕改有损朝廷信誉,再说屯营已经修建水渠,种植小麦稻米,现在毁约,你不怕百姓寒心。”

吏部尚书张说:“张韵知此举是胁迫圣人,是大不敬,当斩。”

张韵知脖子一横:“圣人应有君子之仁,如若斩了我,长安就七十万百姓就有粮,愿献上自家头颅,解长安之危”说的是大义凛然,不卑不亢。

宋璟说道:“皇榜上说会有100万石户部米粮运进长安,就是今日。”

张韵知说道:“洛阳户部仓是有150万石粮,但需要陆路转运120里,每天六千马车,也就一万多石,远不足满足长安如今日需2万石需求。”

李隆基从侧间出来说道:“张尚书是礼部尚书,对户部事情一清二楚,看来是应担任户部职位。”

众人见皇上出来,行稽首礼道:“圣上万福靖安。”

“圣安”李隆基看着张韵知问道:“张公,有解长安之危办法?”

张韵知神色有些慌乱,但很快稳下心神说到:“圣上,长安粮商只是要求按制拍卖罚没罪臣的田地,就愿意售粮。”

“哦!不知这售价几何?朕的隆兴官铺每日都会去漕渠粮市口购粮,这粮价可不低,昨日粮价1000文一斗了。”

张韵知脸色泛红道:“圣上若取消武后自荐制度,臣愿游说各家降低售价。”

“多少”李隆基盯着张韵知,

“900文一...”

“好大口气”不等张韵知说完,李隆基再也不想看到他这幅嘴脸。看着众臣说道:“朕今天说粮价今日15文一斗,敞开供应。”

张韵知面色不改说道:“臣只知道,长安仓部过了今日已无粮可售,圣人是天下至仁至德的君子,不能妄言。”

高力士这时在旁边道:“今日长安漕渠、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分别有千料大船驶入,户部安排入手,称重核验米粮,圣上张贴皇榜,必不会失信天下。”

张韵知脸色煞白道,脱口而出:“这不可能,千艘大船如何通过陕郡险滩?”

高力士轻轻一笑道:“张尚书,龙首渠通大明宫,粮船会运粮进太仓,不信可出殿外,在月台上就可看到粮船上的龙旗。”

张韵知稳着心神告退,出了殿门就慢跑起来,可远远看见船杆上红色龙旗,心中不由的抽抽起来,看那旗杆不知几根,可以想想那是各船首尾相连,一时浑身冷汗直冒。

长安漕渠、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河岸站满了,船杆上插着红色龙旗,那代表是朝廷粮船,千料大船鱼贯而入,船中皆有米,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江南装扮。漕渠金光门到西市,安化门到太极宫....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

“圣人掌皇榜,说十日内有百万石粮运进长安,真有。”

“户部常平仓张榜售粮了,今日粮食15文一斗,不限量。”

京兆府衙役,敲着锣鼓,大声叫着,百姓们相互奔走相告,

仙居楼内,一片寂静,冯祺猛地站起摔碎茶壶,想说什么,却张不开口。

今日百艘千料大船能进长安,说明各地粮食都能顺利进入长安,他们收购的粮食,很可能卖不出去,而在长安仓库存放的粮食现在不卖,到了六月不是粮食发霉就可能被米虫啃食,仓库还要收取一笔费用,前期收粮过多,有些粮食就是露天堆放。

只见一人,突然大笑,拿出大把钱币撒在桌上,大声道:“来,喝酒,喝了酒才有胆子。”一饮而尽,抓了一把钱撒给身边舞姬,走到屋外,一跃而下,楼下一片惊呼。

有人说道:“是张掌柜,听说借了赌场好多钱。”

冯祺这时站起来道:“吴家老爷子是不是该给个说法,当初可是信誓旦旦保证,此次必让圣上让步,保我等族人升官晋爵。”

一时间,下面人也是乱作一团,纷纷指责坐在上面吴家老头子,吴家护卫在外边想进入包厢,门口别家护卫阻拦,双方发生口角,继而拳脚,仙居楼一时间鸡飞狗跳,家主相互拉扯,家丁乱做一团,护卫扭打一团。

惊动万年县衙,衙役一看门外马车上士族名号,招惹不起,站在外边也不进来,派人去通知京兆府。

京兆府李明赶到时,仙居楼是一片狼藉,老鸨在那哭天喊地。

李明只能将人控制住,里面有名门士族叔伯长辈、家中庶子,李明只好令各家交钱罚款并赔偿仙居楼损失,各家把人带回去。

李隆基这时,正和众臣商议,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漕运的队伍,并负责每年沿路需要疏通打理的渠道,也可以纳入到这支队伍的工作考核中,毕竟这支队伍又不需要一年365年都运粮食,所以他们闲余时,就可以去疏通淤塞的渠道。

并通知隆兴商会,长安粮价已经降价至15文一斗,凡运到洛阳的粮食,就说圣上有旨,为感谢各州粮商奋勇运粮解长安粮困,隆兴商会以每斗30文全部购买,洛阳还是要有存粮的,不然这次要靠各州府运粮,谁胜谁负未可知也。

并让王仁皎和韦凑商定陕郡筑坝具体事宜,韦凑带领民夫就地准备木料石材等,王仁皎返回长安,要娶人家女儿了,把老丈人派出去筑坝修桥不太合适。

二十六天的长安粮食之战,李隆基大获成功,不过还没有完,借朝廷“公廨本钱”的商贾,户部度支部现在应该要上门讨债了。

李隆基很高兴给高廉写信,让他尽快前来长安,加急快船沿运河顺流而下,10天就抵达江南道升州“金陵”(南京)。

王仁皎和韦凑商议的方案是在黄河筑造一半的河坝,陕郡黄河险滩在完成L型拦水坝后,在河底岩石上打孔立柱,建起四级水闸,并利用傍边快速流过的黄河水建立水力动力水闸门,这样在三十米宽的陕郡峡谷中分出十米宽水运通道,一次可过二十艘千料大船,一天可过五次。远远超过之前闯险滩,费时费力,冒着风险一天只能过十艘船。

并在上游堤坝修建一个鱼嘴河堤,这样既可让黄河泥沙大部分流入北侧激流,减少水闸清淤的次数,又可以让上游水流减缓,船只出了闸口可以走Z字利用回流进入渭河。

至此,这样天险变通途,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漕运的船队向都城进军,整个运输过程也终于不再需要走耗费巨大的陆路,全程水运就能将各色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遥远的江南,输送到大唐的都城。

漕运改革,让大唐户部每年可以获得定额440万石的精米。每年还可以获得自江南的税收,包括几百万匹绢帛和数以亿计的钱物矿产等物资,这一大笔粮食和钱物,对于维持长安的正常运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运河的通畅,让南北商贸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盛。

并且,姜健等人还当面为李隆基面算了一笔账,他改革之后的漕运,相比于唐中宗时期的漕运,运输时间由6个月缩短到40天;每石粮食的运输成本,由约五匹半绢(唐帝国一直是以绢作为主流货币)下降到约0.3匹绢,整整降低了近15倍!

更重要的是,漕运的成本,数字上的节省并不能全部展示其作用,因为它还隐藏着对民间劳力财富的巨大保护,它不需要再消耗民间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对于的漕运改革,李隆基特意用了这样13个字来评价:“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盖自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