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唐武库
大唐的军事是最值得骄傲的。在大唐王朝数百年基业中,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胜枚举。从唐初的李靖、秦叔宝,稍晚的苏定方、薛仁贵,盛唐的李光弼、郭子仪,乃至晚唐的李晟父子,每个唐朝大将,都曾为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带兵打仗虽然是门技术活,但是,“军事”是一个更庞大的概念。想要打胜仗,将军的韬略固然重要,但是,军队的士气、后勤的补给、士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以及军令的服从度,在此提到的每一个条件都能影响到战局,而且这些都是最能反映出战争真实面目的因素。
唐朝军队通常搭配是一个军团20000人,编制4000骑兵+10000步兵+6000勤务人员。骑兵比例是3(超级重装骑兵):3(重骑兵):4(轻骑兵)。步兵配置是重步兵5800人,多用途步兵+炮兵2000人,轻步兵2200人。超级重装骑兵装备武器:骑枪+角弓+30支箭+格斗匕首+钉头锤+双手刀+单手刀。
重骑兵装备武器:骑枪+钉头锤+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圆盾。
轻骑兵武器:角弓+30支箭矢+钉头锤+双手刀+单手刀*格斗匕首。
重步兵装备:长矛+鹤嘴镐+斧头+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角弓+30支箭。
轻步兵装备:步兵长弓+100支箭+斧头+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鹤嘴镐。
多用途步兵装备:步长矛+陌刀+塔盾+鹤嘴镐+斧头+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角弓+30支箭矢+腰开弩+50支弩箭。
这些是大唐初期府兵制,上面这些防护和作战装备都需府兵自备,交于折冲府武库保管,军户也是世袭制,需要作战时从武库领取。
既然改革军队,自然要建立隶属军队的军工冶炼、武器制作工坊,在大明宫的明德殿,李隆基提出要求建立军队标准化规模化工坊
从唐朝将士的铠甲包括:保护头部的兜鍪;保护颈部的盆岭;保护肩膀披膊;保护身体上半部份的身甲;保护腰部的垂缘;保护下半身的膝裙;保护小腿的胫甲。都应采用标准的钢制铠甲,潞州的冶炼场已经改名为大唐皇家潞州冶炼场。
根据上面不同兵种装备,都必须采用统一标准验收,工坊也采用流水线生产形式,能采用水利、风力和畜力尽量采用,马衡宇作为机械方面的首席,带着一批学徒会进入大唐现在兵工工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并技术提高。
唐军武器在唐兵器中原有标准,只是对长短尺寸有所要求,对铁质要求不是很高,虽然唐朝有灌钢法先进的技术,但府兵自己采购的武器,尺寸虽然达标,但是使用的铁质却有时不是很好,有的府兵有时配备五六把横刀,加重自身负担。现在这些个人武器装备全部由兵部成立兵工工坊制作,交给兵部武库。
不过全部装备改为骑兵长矛,步长矛、陌刀、塔盾、鹤嘴镐、斧头、格斗匕首、唐横刀、角弓+30支箭矢、腰开弩+50支弩箭。
铠甲统一制式,兵种和级别只是上面花纹不同,李隆基采用秦朝匠作制,每一件武器都有编号,每一部经手工匠是谁都必须登记在册,不符合制作标准和质量的,能一直追查查到源头。
单兵武器质量和制作有了保证,还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李隆基对此早有对策,前面已经说了,府兵制和均田制进行改革,府兵改为募兵制,按照要求考核招收16-18岁青壮男子入伍。
均田制改为武备屯营制,就是原来一个府兵对应的自家的军户是20亩永业田-私田和80亩口分田-公田。改为武备屯营100亩田地对应供养一名府兵,屯营田地归少府监所有,屯营百姓有耕种使用权,具体屯营制度和管理在前面介绍过,武备屯营可不止种粮、麻、棉,还有建设屯堡,武备营丁训练,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养殖家畜、桑、蚕、种植蔬菜,并由屯长组织进行分工棉麻布匹纺织,并且只要大唐服兵役士兵,其家属都可以进入屯营。
募兵制和武备屯营制,解决士兵粮食和衣服服饰问题。并根据兵种不同施行三到五年兵役制和技术职业兵。后期和兵器物资的需要,李隆基当然是采用汉武帝的盐铁专卖制度和皇家对外商贸经营来解决。
有了潞州折冲府练兵经验积累和十年总结兵典纲领,李隆基让原潞州郭震云、王传仲、王重、等优秀者一律提拔前往各禁军中担任各军监军,对军队按照新兵典手册进行颁布。
潞州折冲府加上王府护卫总共只有2400多人,现在的整个大唐是70万的常备军,按照潞州军士后勤保障,每年需要1200万贯,就是1200万两白银。唐朝现在每年户部税赋总计是3000万贯。这种大比例军费占用,不出五年就会把唐朝拖垮。
郭云振作为御史大夫,要把8000名安排到禁军和边军中,还有时间问题,古代交通不方便,大唐最远的军堡距离长安有万里之遥,就算长安的禁军两千多人顺利进入也需要时间,这次借着新兵典要求,通过各卫所练兵演练需要淘汰老弱,提拔一批有经验强军,招募新兵。
御林卫现在还不能出现在明面上,唐朝的建立是和二十八门阀世家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直北衙6军归皇帝管辖,南衙16卫归文官宰相,而北衙6军多是太子和皇子担任主官,南衙16卫主官多是二十八家门阀家人担任,后来武则天残酷杀害一批武将,并开创武举,才把北衙6军和南衙16卫主将轮换一边,把持朝政23年,在62岁才正式称帝。虽说相互制衡,但也出现大唐每次皇位更替总会出现血腥相互残杀的夺权之战。
李隆基现在府库充盈,自然首先保证不再出现武装叛乱夺权现象,一边施行军制改革,安排四品监军去军中监督新的兵典实施,一边通过兵部把经过潞州武举学堂培训过学子直接安排到队一级,通过这种方式,既保证学子能顺利进入相应岗位,又能作为监军保护这些学子,不会因为调查得罪某些利益遭到陷害时上级没有保护平白失去性命。
禁军就在长安周边,最多三个月时间,基本调查清楚和获得证据,一边依据新兵典练兵,一边对禁军进行整顿,这样在明年十一月骊山演武前,禁军基本可以保证全部整肃完毕,并更换新的个人单兵装备。
李隆基武库,看到一些大型武器装备和一些特殊武器装备,比如投石机,就分好几种,最大投石机能投五十斤石球300多米,还有各种小型投石机。
还有“火钻”,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种工具似乎是引火用的,实则不然。“火钻”更像是一种投掷武器,在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会在火钻中注满油,随后,将其点燃丢进敌人堆里,对敌人造成大面积杀伤。由此看来,“火钻”更像是一种“原始手榴弹”。
唐军装备了七种强弩,分别是擘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其中擘张弩和角弓弩是单兵弩,其他都是重型强弩。这些弩的威力非常惊人,射程远,穿透力强,可以轻易地击穿敌人的铠甲和城墙。唐军使用轮射战术,以密集的箭雨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要使用好这些精良的弩器,唐军还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比如操纵伏远弩的弩手,在540米的射击距离上要做到“四发而二中”,而操纵角弓弩的弩手,则要在360米的射击距离上“四发而三中”。
火箭是一种利用火药推进力发射的飞行武器,最早由中国人发明。唐代的火箭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唐军往往在箭簇上悬挂油葫芦或者火药包,然后以动力强大的硬弩发射。这样的火箭不仅可以造成爆炸和燃烧效果,还可以产生巨大的声响和气浪,对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和压制。唐高宗年间的中日白江口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人数绝对优势的日本舰队,唐军战舰上的各式强弩火力全开,密集的火箭直扑白江口上的日本舰队。本想来捞一票的日军,顿时“烟焰涨天,海水尽赤”,四百多艘战舰被烧成了灰。这场战役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海战史上的一次奇迹”。
经过改进,直接采用箭矢的形状,装填火药,和现在的火箭有些相似,是用比较粗的毛竹或者木头做成比较大火箭,装填到一个类似张开大嘴鸟的嘴部发射器中,尾部点燃后,会发出尖锐叫声飞行敌军,兵部称之为神火器,
当然还有最原始突火枪,唐朝的火药中添加多种汞、金属、矿物等成分,火焰燃烧颜色不同,因此也就有了烟花和爆竹的诞生。唐朝也有工匠得到灵感,生产出突火枪,但是采用竹子为发射筒,装填石子,加上火药配方不是很科学,唐朝工匠也经过很长时间实验,但接连不停失败,最终放弃,不过武库中确放置几个竹筒,用于点燃向高空发射烟火,用于突发事情,传递紧急军情使用,李隆基看到知道稍加指导,火器必然出现,但必须完全掌握军队和改革军工工坊之后。
唐朝军队有一个神器可以解决问题——渴乌。渴乌是一种特殊的取水器具,它是用大竹筒连接成管道,用麻漆封裹好,一头放入水中五尺,另一头用干草放火,将热气传入筒中,这样汹涌的水流就会应而上,源源不断供给军队大营。这种利用气压原理取水的方法,在当时可谓是高科技了。
查看大唐的长安武库,李隆基是激动不已,这时代有此军队装备,只需实现标准化、机械化大规模生产,配上新兵制训练的强健士兵和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将领可以做到横扫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