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天地无穷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浸润于杜诗已久,对岳阳楼格外倾慕。再加上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初到湖南,我便迫不及待直奔岳阳,登楼为快。

丽质本天成 诗书增其华

与中国历代名楼一样,岳阳楼筑在高台之上,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自古美景出名楼,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气凌彭泽,黄鹤楼镇锁江汉,而岳阳楼更是遥对君山,近傍洞庭,实为观景绝佳之处。

如此得天独厚的位置,自然不会被世人轻易错过。据载,公元220年前后,东吴大将鲁肃便在此地修建“阅军楼”,操练水师,这便是岳阳楼的前身。

江山总会一统,文化终将泽被。当樯橹灰飞烟灭之后,盛世的春草正在兵燹之后的废墟里萌芽。随着盛唐之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文明的春雨正随风潜入夜,悄然滋润着荆湘大地。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在湮没不闻的几千年后,在文化登峰造极的赵宋之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岳阳楼终于迎来了属于她自己的传奇故事。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黜知岳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代名相范仲淹为之作文,岳阳楼从此身价骤增,名重天下!

这一切仿佛都来得太过于突然,太过巧合也太过幸运。在一夜之间,岳阳楼从丛林簇拥的南国名楼之中脱颖而出,跻身江南三大名楼之列,扬名天下。然而,这又的确是实至名归,就像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子纵然姿态极为妍丽本也不足为奇,可是偏偏又习得满腹诗文,其嘉言懿行又得到公卿名士激赏,名重当时便也不足为奇了。

岁月俱作古 楼台日愈新

常有人抱憾,中国古代建筑为木质结构,不能长久留存,每隔数年便要修葺,每隔数十年便要大修,再加上天灾、战火,能历经数百年的实在寥寥无几,以至于历代名楼,都只能在故纸堆的字里行间去揣摩其气度,在博物馆的只砖片瓦中去还原其宏大。岳阳楼当然也不能免于这样的命运,据史料记载,在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后仅33年,岳阳楼便毁于火灾,此后,岳阳楼数十次毁于火灾又数十次进行重建、修葺,在这个过程中,岳阳楼的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历代岳阳楼在外形和规模上都不相同,现在看到的岳阳楼,不过是清代遗留。

其实,中国建筑是暗合于中国哲学的,是蕴含着变与不变的一种高级表现。从上古到清代,中国建筑一直保持着固定的格式造样,虽历经五千年,但是在基本形制上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建筑又是需要不断翻新的,十年一小葺,几十年一大葺,每一次修葺,既是建筑的一次新生,也是对修葺者精神的一次重新继承。既是对后来者的敦促,也是对建筑本身的考验。后人如果勤勉贤达,必然不会久居陋室,而修房造屋又何必固若金汤,一劳永逸!建筑如果值得留存,自有后人翻修整理,如果不值得留存,自然会随时间淹没在滚滚风尘之中。

斯楼人已逝 文脉传千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平心而论,比起江南的很多名楼,岳阳楼并不算十分壮观。我想,真正让登临者所关怀的,早已经不是具体的建筑,而是这个建筑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自范仲淹书写《岳阳楼记》以来已历经近千载,慕名登楼者不计其数,题匾书联者多如星斗,从留存的楹联中,我们依稀能读懂这些登临者的初衷与感动。“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更何人”……

是啊,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正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不正是这背后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吗?有道是遗貌取神,得鱼忘筌,能让士人千年难以忘怀的,更多的是岳阳楼传承的“道”,所承载的千年文脉。先贤已去,唯留斯楼供人瞻仰缅怀,登斯楼也,沐浴先哲之光,跨越时空与千古风流人物交流对话。

岳阳楼能保留至今,源自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修葺完善,与其说赓续的是建筑,倒不如说传承的是文脉,发扬的是精神。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楼台亭榭不计其数,然而能被历代修葺,绵延至今者屈指可数。岳阳楼及其传播的精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真正地走进了百姓的心中。

“九江有水来天地,三楚兹楼冠古今。”一座楼明泽了湖山,一座楼见证了历史,一座楼承传了使命,一座楼延续了文脉,一座楼辉映万象,雄震古今,一座楼承道千载,天地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