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数故事(少年读经典·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代数的原始形态

我国在商代的早期奴隶社会里,农业、畜牧和冶炼等生产,在奴隶辛勤劳动的基础上都比夏代有了发展。那时候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长期观察天象,由此制订历法,掌握了寒暖季节,能够及时进行耕作,使农业生产继续推进。由于天文历法的研究必通过相当繁复的数字计算,于是数学也随着发展起来。当时的奴隶被贵族强迫着劳动,生产的东西自己不能享用,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连生命也没有保障,因而常常起来反抗。在商末和西周时,即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虐待越来越残酷,使阶级斗争变得很激烈,更多的奴隶不断地起来反抗,他们毁坏生产工具,并大批逃亡。因此,到后来生产逐渐萎缩,这种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渐渐瓦解,转变为地主以地租形式削农民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这样一来,农民生产的东西除了一部分被地主剥削去以外,还可以留一些自己享用,因而他们的劳动兴趣一般要比奴隶高。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生产力就显着提高起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胜过原有青铜器的铁制工具,发明了用牛拉犁耕地,工业上又有了专门工匠,商业上已由物物交换变成用金钱做交易的媒介。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也推动了各种学术向前发展。就数学方面来说,有关田地面积、仓库容量、工程土方、商品交易、粮食分配等的计算方法,一定都产生于这时候或更早的时期。虽然没有一本秦代以前的数学书流传下来,但在东汉初年(公元第一世纪后期)编写完成的《九章算术》中的大部分内容,无疑都是总结了秦以前的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而产生的。《九章算术》中除了上述的全用已知数列式计算的方法以外,还有把未知数也列入算式中的“方程”算法,这已经越出了算术的范围,成为代数的原始形态了。方程算法和现今代数里解多元一次方程组类似,它虽然可能起源于汉代,但在世界数学史上还是最先进的。

因为在方程的算法里必须用到负数,所以《九章算术》里已经讲到正负数的计算方法。在西洋数学史里面谈到负数,一般都说导源于印度,其实印度在七世纪时才提出正负数的计算法则,很可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至于在欧洲,十五世纪的数学家还不认识负数,直到十六世纪中叶,对正负数的意义也还没有完全领会。

中国古代算书谈到方程的,除《九章算术》外,较早的还有《孙子算经》(约四世纪末)和《张丘建算经》(约五世纪)。各书所用消去未知数的方法,都是所谓“直除法”,仅有刘徽在《九章算术》方程章第七题下面的注解(公元263年)里,补充了一个不同的解法,这个解法和现今代数里经过互乘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样[①从现传的“微波榭”刊本《孙子算经》里,我们看到卷下的第28题是一个方程问题,它的解法和刘微在《九章算术》方程章第七题下面所注的一样,是互乘而不是直除,但是,根据南宋刻本《孙子算经》(孤本现存上海图书馆),知道《孙子算经》原本也用直除,而现传本是经过清代戴震校订的,他在卷下第28题的解法中加了二十三个字,于是就把原来的直除相消改作互乘相消了。],这里先把正负数的计算作一简略记述后,再分别举例介绍方程的两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