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小秀才
荆州扼守长江,据江湖之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重要。清代《荆州府志》中说:“上自彝陵(今湖北宜昌),为荆楚之门户,下至岳州(今湖南岳阳),为东南之巨防,宣力剿御,皆以沿江为进取,水陆实称险要。”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它在秦汉时期便已兴起。班固《汉书》说,荆州“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亦一都会也”。千年之下,荆州府的战略地位、城市经济在明代初年依然重要。明代先后有两位藩王分封于此,他们是太祖朱元璋的十二子湘王朱柏和十五子辽王朱植。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将其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分封在荆州府,镇守此战略要地。朱柏在建文年间自焚而死。十五世纪初,最初分封在辽东的辽王朱植移封于此,辽王府也成为荆州城内最重要的机构。
王府护卫军士之中,有一人名叫张镇。张镇的祖上据说可以远溯到元末张关保——一位跟从朱元璋起兵的无名英雄,在明初官至归州守御千户所千户。按照明朝的制度,张家自此便是军籍,只不过能够袭任千户的往往是嫡长子一支,张镇的父亲张诚是张关保的曾孙,但不是长曾孙,就没有袭任军官的荣光了,只能在耕读中讨生活。对军籍子弟来说,读书的动力反而更足,因为一旦读书应试能够成为府州县学的儒学生员,就不会有被朝廷勾为军士的风险了。张镇的弟弟张釴便是一个读书人,入江陵县学做了一个县学生。张镇的兄长张钺善于治产,家道日益殷实。张镇既不读书,又不治产,只得入辽王府当了个护卫军卒,不过是一个为王府荷戟护院的小兵而已。张镇自己不喜欢读书,但对儿子张文明的教育却是真上心。张文明,字治卿,号观澜,少年时长得白皙秀美,差点被选配给辽府宗室的女子,但被张镇拒绝了。拒绝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在明代一旦成为朱姓宗室的姻亲,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而张镇显然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二十岁左右,张文明考试合格,顺利成为当时荆州府学的生员。这一年,正是嘉靖四年(1525)。也正是在这一年,张文明的儿子张居正在江陵县出生。古代的人常用一个人的籍贯来指代某人,因此在明清不少的史籍中都称张居正为“张江陵”。江陵县是荆州府的附郭县,而张居正的家,就在府城东部的沙市。
府学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廪膳生员,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补助,每个府的儒学只有四十个名额;第二等是增广生,没有补助,名额跟廪膳生员一样多,四十人;第三等是附学生,既没有补助,也没有名额的限制。然而,即便廪膳生员的廪米,也不过每月六斗。因此,在明代,儒学生员必须要靠到私塾中教书或者其他经营活动甚至非法的经营来获得收入。对经营不善的儒学生员来说,连参加乡试的路费往往都难以承担,养家糊口自然也成问题。
嘉靖二年(1523),许宗鲁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荆州府中的优秀学生挑选出来,集中到书院肄业,张文明亦在其中。然而,别的肄业生相继取科第,张文明到湖广的武昌府先后参加过七次湖广乡试,却都没有成功。因此,张居正的家庭,不过是一个穷书生的家庭。他后来就说自己“家世寒贱”,“少苦笃贫,家靡担石”。当然,在封建社会,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还是读书。张居正后来对儿子张懋修说:“吾家以诗书发迹。”在写给徐阶的书信中,他也说过:“正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乏金张左右之容。”一直到张居正中了进士做了官,家里“裁有田数十亩”,家境开始慢慢地兴旺发达起来。
嘉靖四年(1525),也就是父亲成为府学生的当年,五月初三日,张居正出生。母亲赵氏。像所有伟大的人物一样,张居正的出生也被附会了各种传说。据说张居正出生那天夜晚,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坠入水瓮中,流光发色,化为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因此,当晚出生的张居正,就被取名为张白圭。两岁的时候,张居正已聪颖异常。有一天,他的叔父张釴指着《孟子》“王曰”两字,对小张居正说:“看看认识这两个字吗?要是认识就真神奇了!”据说,小张居正竟然能把“王曰”两字全部读出。从此,人们都视张居正为神童。他五岁开始发蒙,十岁的时候就把经书的大义完全了解了,并且已经能够开始撰写一些文章了。
当然,在那个年代,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是几乎所有男人的梦想。而要在日后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最好先进入各府、州、县设立的儒学,做一名秀才。要成为秀才,也需要参加专门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叫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即先参加由各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再参加知府主持的府试,合格者最后由提学官员考试审核,一旦获选就可以正式进入官办的儒学中学习,获得生员的资格,俗称秀才。
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岁的张白圭参加童试了。这一年担任荆州知府的是山东长山人李士翱。李士翱(1488—1562),字如翰,号长白,嘉靖二年(1523)进士,之前曾任潜山、婺源两地的知县,因为政绩突出选任为御史,再由正七品的御史出任正四品的荆州知府。府试考试的内容其实比县试简单。县试完全模仿后来的科举考试,要考《四书》和士子所治的本经各一篇,还要考论和策,基本是模仿了乡试、会试的第一场和第三场。大概由于参加府试的人都是经县试选拔而来,府试考试的内容相对简单,一般只考一篇对四书五经作经义方面解释的八股文,再考一篇论。然而,考的内容虽然少了,但府试之后的府取却最为关键,因为府取之后向提学官申报审核的名额只有一半能成功录为生员。这或许也是张居正的生平传记中唯独对府试和之后的院试有所记载的原因。因为录取很关键,所以记忆便深刻。据说,这一年府试,当知府李士翱看到年幼而面貌清秀的张居正从台阶上缓缓走来,想起前一日梦里似曾见过这样一位清秀少年,感觉自然亲近。在得知张居正名叫白圭之后,李士翱说道:“白圭这个名字配不上你。”他甚至早早预见未来张居正的成就必定非凡,可以为“帝者师”。张居正府试成绩很优秀,顺利地进入之后由各省提学官组织的院试。
不久,提督学校的官员田顼巡行至荆州。田顼,字希古,号柜山,福建大田县人,也是少年英才,正德十一年(1516)二十一岁中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文才出众,“文崇先汉,诗类晚唐”。因为有之前县试、府试的基础,院试形式反而更为简单了。田顼让张居正作一篇《南郡奇童赋》。张居正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感慨之余,田顼问李士翱:“你觉得这位小神童的聪明,与汉初的才子贾谊相比如何啊?”李士翱回答说,即便贾谊也不及这位神童聪明。田顼深以为然,于是顺理成章地让张居正入了府学成为生员。不久,李士翱向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建议,让孩子在入府学之时改名为张居正。
张居正有一首诗名为“题竹”,据说是他应考生员时所作,诗云:“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独立不拔的气概,是张居正从竹中悟到的东西,而此诗中也同样反映了少年像竹一样的顽强与高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