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源流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后殖民主义”是它产生的重要契机。所谓后殖民主义,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殖民势力从前殖民地撤走后,西方对东方进行的从经济到文化的全球化、同质化的殖民过程。后殖民主义使东方国家感受到了文化新殖民(软颠覆)的可能,从而激发了东方国家从文化的角度对殖民主义以至后殖民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的活动。
目前关于后殖民主义批评兴起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萌发,而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开始出现。[28]从单纯意义上的批评来看,事实上后殖民批评是和殖民主义开始的那一刻相吻合的;殖民地从反抗殖民者开始一直到把殖民者赶出去,都是后殖民批评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殖民批评的萌发则要一直前推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这是一个充满了斗争的漫长的能量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始后殖民批评还主要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简单的反殖民的明争暗斗。真正深入到思想上对殖民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和反抗的,是从20世纪初黑人性运动(Négritude Movement)[29]开始的。正是黑人作家从种族歧视的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黑人的现实景况:他们不仅遭受着殖民者政治、经济上的压迫和剥削,还遭受着文化、思想上的非人的奴役。黑人代表着遭受殖民主义苦难的最底层的声音,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一系列的黑人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家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在其专著《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第一章中即指出,“任何斗胆要编写这些实践历史的人都可能至少要从20世纪初开始,要从这样一些不同人物的著作写起,像非洲裔美国思想家W. E. B. 杜波伊斯(W. E. B. Du Bois)和南非思想家索尔·普拉杰这些人。他需要研讨各式各样的文化类型,诸如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以及四五十年代的黑人文化运动。这样的一部历史需要提到地理、思想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种人,比如大部分时间住在伦敦的特立尼达人C. L. R.詹姆斯,最初来自马提尼克岛但又是阿尔及利亚革命积极参加者的弗朗兹·法农,还有非洲的批评家齐努瓦·阿契贝、安塔·狄奥普,长期住在澳大利亚的印度史学家拉纳吉特·古哈”[30]。综观目前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论著,如吉尔伯特所言,从黑人运动入手一直分析到目前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的这种思路,并试从这样的思路开始对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渊源[31]和现状进行一番梳理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