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见过太多饱经沧桑又饱读诗书的专家,满腔热情地想把自己半生戎马得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后学,满以为能够帮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不料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甚至白眼。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如何把经验和知识开发成课程继而有效地传授给别人?其实,这需要非常专业的教学设计能力。仅凭满腔的热情和朴素的感觉传授知识,很容易遭遇“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局面。
本书的使命是帮助老师用专业的教学设计把知识经验开发成课程,并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传统的课程开发几乎是内容的堆砌,老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准备自己要讲的内容。实际上,比内容更重要的是设计学生的学习参与以及吸收转化过程。课程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内容该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如何用有效的过程框架(如五星教学)展开教学过程?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用什么样的结构来统合各种素材?这些课程开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即我提出的课程开发五要素:目标、内容、过程、形式、结构。事实上,本书脱胎于我主讲的线下课程“金课开发”,用15讲内容系统地讲授了建构主义课程开发的关键主张和核心技能。
首先,所有课程都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学习的目的是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预期的改变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因此教学目标的厘清和表述就显得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很多课程目标都以“了解”“理解”“掌握”这种模糊的、不好衡量的词汇一笔带过。课程目标显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要把课程目标表述为好衡量的表现型目标,课程内容的取舍、形式的选择、过程的张弛乃至结构的组织都要随之改变。本书前两讲着重介绍课程开发的五要素和表现性目标,尽管篇幅不大,却极为重要。
其次,课程的内容和过程关系非常紧密。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必须依靠张弛有度的过程实现。把教学内容划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种基本类型对教学而言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大脑加工处理三种不同类型的内容机制完全不同,教学策略当然也应不同。知识教学分为“为领会而教”和“为应用而教”两大策略。技能教学分为“套路迭代”和“刻意练习”两个步骤;态度教学分为“认知升级”和“情感附着”两个环节;把不同内容的教学策略装到相同的五星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内容与过程结合的教学案例。本书对知识、技能、态度的五星教学都做了充分的实战课案解剖,读者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地改造自己的课程。本书从第3讲到第9讲详细剖析了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策略及用五星教学法教学的过程。
再次,知识走脑,形式走心。学生很容易忘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却很难忘记好的课堂带给他的心理感受。老师是如何做到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滋养学生心灵的呢?这就要从形式创新上下功夫。老师不应该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应该是塑造学生人格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巨大的创新空间在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而教学形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概念中获得生动的体验,因为有感觉、有温度的知识才会被付诸实践。本书从第10讲到第12讲全面讲述了作用在学生心灵上的教学形式,充分论述了在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的策略和方法。不仅透过形式新颖的实战课案萃取出好的教学形式的五要素,而且剖析了创新的教学形式:三浪教学,并特别论述了与表现性目标相呼应的成长性目标。优秀的老师总会在授课过程中抓住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格局,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滋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方法习惯。表现性目标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旨在考察学生学习后的外在行为反应;而成长性目标和学生的人格与心灵关系紧密,重在塑造学生的内在精神结构。
最后,好课程一定要有严谨的结构。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决定了结构化的价值,被结构化的知识才容易在个体间传播。把诸多内容整合成有序的结构对老师的建模能力提出了挑战,本书的第13讲和第14讲通过对以结构见长的课案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五大结构基模:组成基模、分类基模、层级基模、时序基模和因果基模,进而讲述了建模的基本策略。
本书最后一讲分享了用生物进化的策略敏捷开发并持续迭代课程。课程是有生命的,老师和学生也都是动态成长的,好课堂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老师提高了授课技能且深化了对所授知识的理解,进而为课程汲取新鲜素材,演化新的版本。作为老师,永远不能满足现状,要把学生的吸收转化率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持续用更好的素材、更好的形式、更好的结构、更好的内容来升级原有的课程。事实上,本书正是我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对课程开发的最新领悟和应用,较2014年我的《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已经有90%的迭代升级,足见我这些年的进步。还是那句老话:你的点滴收获都是自己折腾的结果。不怕起点低,就怕迭代慢,只要保持着学习的态度授课,总能从课堂上汲取更多的素材并迭代升级课程,使课程更符合认知规律、匹配学生状态、便于学生吸收转化。
末了,我特别想感谢在教学路上结伴而行的同学们,恰是在线下课及线上营中大量的互动才促成了我对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本书大量的理念虽是我首倡的,但缘起多来自在课堂上同学们的提问。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期待更多的教育同人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本书的主张,用实际行动让教学更加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