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网络安全总体态势向好,以主动免疫筑牢“新防线”
1.互联网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全面依法治网深入开展,筑牢网络安全大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就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此后,我国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持续出台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及有关标准等,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网络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2015年8月,网络违法犯罪入刑;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得以强化;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规范网络经营者的市场行为;2018年7月,北京和广州两地设立互联网法院;2019年,《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发布;2020年,《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网络安全法》配套规定落地施行,这一系列“组合拳”表明了我国依法治网、捍卫网络安全的决心。在此背景下,我国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网络空间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有力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走深走实。
2.网络安全痛点问题逐渐缓解
网民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比例显著降低,切身利益获得保障。近年来,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化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保障网络安全的多方合力;开展网站安全、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净网2019”等专项活动,畅通钓鱼网站、不良信息等投诉举报渠道,不断加大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我国未遇到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大幅上升,由2016年12月的29.5%提升至2020年12月的61.7%;与此同时,网民中遭遇过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账号或密码被盗、设备中病毒或木马的比例均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除个人信息泄露外,下降幅度均超过20个百分点[54](如图1-20所示)。
3.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增强
网络安全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安全监测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并未减少,对关键基础设施、供应链等的攻击持续增加,特别是在疫情推动数字化变革加速的同时,也对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共监测发现境内外约1.8万个IP地址对我国约3.59万个网站植入后门,境内遭篡改的网站约7.4万个,捕获计算机恶意程序样本数量约1815万个。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延展,给我国网络安全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安全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研究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集风险漏洞扫描、运行状态监测等为一体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不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处置效率,有力保障互联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图1-20 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情况